[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引岗纪事》文集 > 内容阅读
艰险的王常峪隧洞

缑增福在日记中写到,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千八百名引岗战士进入王常峪隧洞工地的第三天。说实在领导修建这样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第一次。当时大家都感到没有经验,尽管工程规划已多次征求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都认为万无一失,但仍然感到压力很大。县里的领导同志决定到工地看一看,再一次听一听施工团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这时,正是数九寒天,西北风刮得象刀割一样痛。到了工地一看,战斗在工地的民工干得个个冒热气。同时也看出了他们在掘进中的艰难。开凿洞口的民工,举镐下去“当”的一声,凿开了一个白点,他们正在七嘴八舌的议论,象这样下去十二华里的隧洞何时能打通呢?


1971年5月9日,今天,满载全副武装解放军指战员的卡车,一辆又一辆的开到了王常峪隧洞工地,驻获部队(八O师)二百余名指战员,支援开挖隧洞工程来了。消息传开群众无读感慨的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出现解放军”。的确是这样,八O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自六九年驻获以来,总是和全县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抗旱时帮助打井,夏播秋种帮助耕田插秧,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修建“引岗渠”的艰难时刻,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开赴工程最大最艰巨的王常峪工地,大大加快了隧洞的掘进。群众为了使军民友谊长存,使解放军的功勋永载史册,故把王常峪隧洞改名为“军民团结隧洞”。

获鹿是个军事战略要地,历代驻有重兵把守。解放后驻有陆、空部队和海军的仓库,号称驻获海陆空三军。海、空同样支援了获鹿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同样结下了深厚之情。空十三军军长楚福田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到“引岗”工地参加劳动,北京军区“五七”干校校长王定国也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指导。特别是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肖锋同志,他是江西人,长征到达陕北后,奉命来到敌后开辟革命根据地,任五团政委转战在平山获鹿、井陉等地。他和这里的人民和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进京之后对群众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一直十分关心。当听到获鹿、平山、元氏人民修建“引岗渠”消息后,这位年逾古稀的将军,多次风尘仆仆地来工地视察指导,并针对当时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调拨起初,机械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引岗渠”犹如一座军民团结丰碑,刻下了人民解放军爱民的高大形象和鱼水之情。


九月十日,王常峪隧洞全长二千七百米,宽五点二米,高五点三米,是引岗渠最复杂的工程,也是最艰险的工程,这项主要工程段交由全县最大的铜冶公社担负,并派公社书记白光英和有铁汉子之称的县直干部史永计二位同志坐镇指挥。这个分团进入工地以来个个战士能征善战,渡沥水抢塌方战果辉煌。
今天 王常峪工地却不同往日,人们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老天也象有知,将下了蒙蒙细雨,流下了悲泪。团长史永计同志,今天下午二时在“老虎口”抢险中光荣牺牲了。
军民团结隧洞一号井,深六十迷,为“片麻岩”石质。不见风铁疙瘩,见了风豆腐渣。随着水流不断出现塌方。落下的石块小似冰雹,大如一间房。洞内脚下急流成溪,冰冷刺骨,烟雾弥漫,气味呛人。在千瓦聚光灯下,人看不清,话听不真。每前进异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风险,人称“老虎口”。为了抢过这一难关,团里组成了十二人的抢险突击队,排险英雄李大会主动担任了队长,在洞内已连续战斗八个小时,史永计同志抢上去接替了李大会。在他将要完成任务的时刻,“轰隆”一声巨响又塌方了,他被掉下的一快石头挤住了。他光荣牺牲了。不辛的消息传来,县委立即派人到工地处理丧事并决定在全县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史永计同志学习的活动。一个英雄倒下去了,要千百个英雄冲上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史永计为榜样,学英雄、做英雄做好各项工作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