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留千古,鲁班修桥美名传,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民国时期的38年中,大旱、小旱接连不断。 960年,特大旱,系七十年来最旱的一年,1----6月降水量52.38毫米,入夏风多日暴,持续200多天未落透雨,5月初干土层深五六寸。天灾外祸,成为解放后最困难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