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日报 2013.8.1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许多故事至今传为佳话。他们为国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风范成为一笔历久弥新、不断焕发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聆听、去体味、去感悟。
今日本报推出“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特别报道”第二篇:艰苦奋斗。
身体力行教育全党
艰苦奋斗是一种自我行为约束,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先做到,以自己的行为约束感染、教育和影响其他同志。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完全
-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日报2013.8.23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法》诞生。图为农民在墙上书写《中国土地法大纲》。
为民务实—— 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中国共产党切实地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党中央撤离延安以后,在向华北转移的路上,刘少奇为了了解前一年中央颁布“五四”指示的落实情况,他不断地走进村子,向群众了解情况。当他看到许多百姓一贫如洗,四处乞讨,一家八九口人共穿一套烂衣服、共盖一床破被子时,他就想,是不是中央的政策存在着什么问题。他一见农民就问:“你们村
-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日报2013.8.20
在伟大的胜利面前,如何使全党同志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毛泽东高瞻远瞩地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图为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临进京赶考之际,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告诫同志们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两个务必”的核心内容之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我们党内在的精神内核之一,是凝聚党心民心的法宝。正是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人始终以保持这种优良的作风自律,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今日本报推出“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特别报道”第三篇:不骄不躁。
本报记者
-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日报2013.8.13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原貌
铜像:毛主席教农民插稻秧
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特别报道 · 鱼水情深
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
1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平山县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畅谈了他们对反对“四风”、树立良好作风的感想,总书记对他们的意见表示肯定。习近平表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
-
元氏县水利建设纪实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2013.8.26石家庄日报
八一灌区的农田,过去用机井灌溉,1亩地需用电80度,缴电费60元,如今“渠改管”浇地不用电,按150立方米水/亩计算,仅需水费30元;机井灌溉1亩地需耗时2小时,而“渠改管”出口流量达0.1立方米/秒,浇1亩地仅需20分钟,可以节省近二十元的人工费。“渠改管”工程实施以来,农田灌溉省时省力又省钱,被当地群众赞为“得民心、保民生”的惠民好工程。
据了解,元氏县八一灌区建于1959年,共有干、支、斗渠163公里,其中由村级管理的斗渠以下明渠104.4公里,绝大多数为浆砌石渠道。由于年久失修,该灌区受益范围曾从8万亩萎缩至不足3万亩。2011年,元氏县被
-
2013年8月10日,鹿泉一行十数人驱车90公里,到大山深处滹沱河边凤凰山下的凤山沟。夏秋季节,那里居住者一位老人——被人们誉为领导获鹿人民进行第一次创业修建引岗渠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缑增福。他听说获鹿的人们要来看他,拄着拐杖到大门口迎接。大家兴高采烈地走进了他老人家的客厅,自己种得水果摆满了茶几,人们的到来无疑给这座老屋增添了喜庆,人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说起了引岗渠工程的宏伟、作用的广泛,更谈起了干引岗渠的那种精神。谢树坤也趁机给大家播放了他采集的引岗渠资料和制作的引岗渠视频。在欢声笑语中,老书记带领人们走上房屋西边的山坡,观看他离休以后种植的各种果树,人们称赞他又进行了一次创业。人们始终沉浸在战斗友谊的热烈气氛中,多半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为了让他老人家休息,大家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约定
-
2013年8月13日,天气炎热,又适逢七夕节,李村中学引岗渠课题组一行,赴元氏县境内考察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翻身工程引岗渠,为全校师生进行“两个务必”的教育做准备。
李村中学引岗渠课题组一行在八一水库大坝合影留念
李村中学引岗渠课题组在八一水库岸边进行考察
在元氏县侯村地面,引岗渠向八一水库输水的港汊。
李村中学引岗渠课题组在输水港汊合影留念
李村中学引岗渠课题组来到引岗渠元氏县长村段
李村中学引岗渠课题组在引岗渠元氏县长村段考察
-
19、大毕村[Da bi cun],大毕村南是海山岭,海拔191.9米,该村有246户,754人,其中男性378人,女性376人,均系汉族,距市中心3.5公里。现有耕地1313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大毕村建于金代,原名毕村,系毕氏先来居住,即以其姓氏取村名。因地形影响,村民分居两片,较大者称大毕村,较小者称小毕村。后因虫害,大毕村伤人较多,村落变小,所以史有“小毕村大,大毕村小”的民谣。
1947年2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50年6月建立中共村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