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脚本)
——记原石家庄地区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在修建引岗渠最困难的时候,面对艰巨的工程和工程下马的威胁,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往事。
1970年7月以后,获鹿县承担的温塘河渡槽、冶河枢纽相继开工;平山、元氏两县承担的明渠工程全面开工。引岗渠上呈现出千军万马战引岗的阵势。
随着引岗渠诸项工程的开工,资金、物资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生活物品的需要越来越多,运输任务越来越重,各类技术人员越来越显得缺少,各项困难蜂拥而至。
王常峪隧洞随着工程的进展,沥水越来越厉害。那里的石质属片麻岩,不见风像铁疙瘩,见了风像豆腐渣。隧洞一经排风正常,洞顶、洞壁的岩石就开始风化,加之沥水冲刷,塌方更加严重。
-
(视频脚本)
——记原石家庄地区获鹿、平山、元氏三 县人民在修建引岗渠的初期阶段,面对艰巨的工程和各方面的困难,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往事。
引岗渠宏伟的蓝图,是人们多年的梦想,但是,要真正成为现实,谈何容易。它总工程量750万立方米,一立方米一立方米地摆开,可摆7500公里。这么大的工程,别说是在那个时候,就是现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获鹿县的任务:一是平山县境内的四大建筑物,一个是霍北庄隧洞,这个隧洞就在渠首闸门的下方;
一个是王常峪隧洞,它是引岗渠全线最宏大、最艰难的隧洞工程;
一个是温塘河渡槽,它是最早开工的渡槽,能否胜利完成
-
05、枣林(zao li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3公里,北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全村82户,309人,其中男性139人,女性170人;耕地329亩,林地1492亩,土壤多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枣林原与郄庄为一个行政村,即郄氏兄弟中次者居住之地,当时有大片枣树。自然村故名枣林。
后和曹坊为一行政村,称枣花坊村,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12月建立党支部,1961年2月分开,分别建立党支部和村人民政权。
-
引岗渠冶河渡槽
《河北引岗渠.简介》视频脚本
谨以此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同志们,朋友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缅怀为崇高信念、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人们,追寻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创造的一个个丰功伟绩。
一曲东方红,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以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完成了一项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引岗渠。
冶河渡槽是它的标志性工程,1976年5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和农林部部长沙风,视察了引岗渠冶河枢纽,陈永贵同志感慨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引岗渠,以每秒22立方米的流量从岗南水库引水,浩瀚的岗南水库修建于1958年
-
张万喜同志
谷家峪隧洞
张庄隧洞
【编者按】北寨村三千七百多亩耕地,分布在九山、三岗、四十条沟,常年干旱缺水,旧社会是个吃糠咽菜的穷山窝。1964年以前,全村粮食亩产只有80多公斤。张万喜同志接任党支部书记以后,为彻底改变穷困面貌,组织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学大寨,看地形查水源,摸到了北寨地下水的来龙去脉,奋战五年,打大口井28眼,筑坝修梯田两千五百亩,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全村粮食亩产达到三百多公斤,农林牧副都有很大发展,成为县里的先进典型。
“一个个小山村能打通几百米的隧洞,改变一个村的面貌;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班子,能够改变一个村的面貌。
全县人民有一个坚强的县委,一定能够修成
-
04、郄庄(Qie zhuang),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2.5公里,村北紧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全村78户,286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138人;耕地349亩,林地138亩,土壤多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鹿泉市林场在该村南。
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5月建立党支部。
明代永乐年间,郄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取村名为郄家庄。兄弟二人分前后居住。以后又有其他姓氏迁来,村落自然形成两片。很长时统称郄家庄,后演化成郄庄。郄氏兄弟中次者居住之地,当时有大片枣树,故名枣林。
-
03、西土门(Xi tu me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3公里。东隔太平河和东土门相望并有鹿泉市沿山公路。南靠太平河和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邻引岗渠。北邻抱犊寨风景区。
西土门近图(图中为引岗渠渡槽,渡槽东边为西土门村,正在修建的桥墩为石太高铁跨太平河大桥桥墩。) 方向:上南 下北 左东 右西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土门关,又是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五陉之东口,史称井陉口或井陉东口。战国至秦均属兵防要地,至明代仍有武官驻守。居民多系军人后裔。清代以后,居民逐渐增加,遂以太平河为界,分为土门东牌、西牌。民国初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
-
02、东土门(Dong tu me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东和河北省劳改队相邻,距鹿泉市城区中心2.5公里。西靠鹿泉市沿山公路,隔太平河和西土门相望。南靠青银公路(307国道)。北有太平河和获鹿镇七街相邻。
东土门近图 方向:上南 下北 左东 右西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土门关,又是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五陉之东口,史称井陉口或井陉东口。战国至秦均属兵防要地,至明代仍有武官驻守。居民多系军人后裔。清代以后,居民逐渐增加,遂以太平河为界,分为土门东牌、西牌。民国初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的称西土门。
后东西土门又曾合为一村,1948年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10月建立党支部。1957年2
-
小雪时节,引岗渠系小麦正在冬灌,农民们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心中充满了希望。
-
01、白鹿泉(Bai lu qua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5公里。南靠长寿山,北倚抱犊寨,村南有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307国道在本乡中部东西向穿过,东接青岛,西至银川。
全村130户,456人,其中男性237人,女性219人;耕地478亩,林地3072亩,土壤多属壤质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白鹿泉村原名白家窑,建于汉代,历来为交通要道和游览胜地,外边人很少知道该村村名。1935年经村民合议,村名改为白鹿泉。
10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7月建立党支部。
长寿山下白鹿泉,传说为汉代韩信射鹿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