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文化 > 诗词歌赋 > 内容阅读
鏖战引岗--引岗渠溯源(2)

张万喜同志


谷家峪隧洞


 

张庄隧洞

 

【编者按】北寨村三千七百多亩耕地,分布在九山、三岗、四十条沟,常年干旱缺水,旧社会是个吃糠咽菜的穷山窝。1964年以前,全村粮食亩产只有80多公斤。张万喜同志接任党支部书记以后,为彻底改变穷困面貌,组织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学大寨,看地形查水源,摸到了北寨地下水的来龙去脉,奋战五年,打大口井28眼,筑坝修梯田两千五百亩,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全村粮食亩产达到三百多公斤,农林牧副都有很大发展,成为县里的先进典型。

“一个个小山村能打通几百米的隧洞,改变一个村的面貌;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班子,能够改变一个村的面貌。

全县人民有一个坚强的县委,一定能够修成引岗渠,改变全县的面貌。这些典型成为获鹿县改造山河的榜样。这个故事也成为当时获鹿县委动员人们修建引岗渠的典型事例。

 

 

 

——追溯修建引岗渠的原因、准备过程和时代背景(视频脚本)

引岗渠,是可以和红旗渠相媲美的大型灌渠,就修建的艰难程度和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引岗渠流金淌银40载,为民造福万万千,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说起修建引岗渠的原因,原获鹿(今鹿泉)县委老书记缑增福同志说得最为贴切,他说“那是获鹿(今鹿泉)人民兴修水利的继续”。

是的,唐朝修建太白渠、礼教渠,以及宋元明清的治水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修建源泉渠、计三渠,健在的老人们年轻时曾听父辈们亲口说过。

解放以后,特别是合作化以后,为兴修水利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兴修水利工作蓬勃开展,一项工程接着一项工程,大干三十多年,彻底改变了,“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历史,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提起鹿泉市近代的水利史,有两项水利工程不容忽视,一个是计三渠,一个源泉渠,这是鹿泉市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命脉。这两项水利工程,最初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仁人志士组织修建的。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的局限性,历经艰难曲折,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散文网:www.sanwen.net )

提起鹿泉市近代的水利史,有两项水利工程不容忽视,一个是计三渠,当时,它主要灌溉鹿泉市东北部的平原地区;一个源泉渠,它贯穿整个鹿泉市南北,灌溉全市丘陵地区和部分平原地区,这是鹿泉市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命脉。这两项水利工程,最初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仁人志士组织修建的。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的局限性,历经艰难曲折,最终没有完全成功。

计三渠、源泉渠真正发挥作用,还是从抗日战争开始,在我党领导下,边区政府组织人民修建的。

建国前后,合作化时期,两条渠道都得到了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这时获鹿县(今鹿泉市)渠道的水源已经潜藏了危机。1958年,石家庄地区组织井陉、获鹿、平山三县修建规模宏大的绵右渠(井陉县北横口以上为绵河,以下为冶河),渠首在娘子关东边,把河水都拦截了。同年,平山县修建南跃渠,渠首在井陉县西元村。

绵右渠、南跃渠都在获鹿县的计三渠、源泉渠上游。随着绵右渠、南跃渠的逐步完善,用水量越来越大。另外,干旱年份越来越多,所以,计三渠、源泉渠的水源就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计三渠,它的渠首还在平山县的大同渠、兴民渠下游,水源更为奇缺;后来到了有渠无水的地步,干脆把水源接到源泉渠东鲍庄沙地沟泄水闸,形成两渠一源。这就是修建引岗渠的直接原因。

另外,用当时的一句话说,就是获鹿县要下决心改变“老八成”的局面。获鹿县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原来有“旱(年)收平原,涝(年)收山(区),凑凑合合八成年”的思想。现在要继续创业,修建引岗渠,保证农田用水,扩大灌溉面积,要实现年年 “十成年”的愿望。

在源泉渠、计三渠水源奇缺,受到干旱威胁的时候,获鹿人民没有坐等,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挺起山一般的脊梁,又迈开了征服大自然的步伐。继续寻觅水源,兴修水利,艰难创业。用获鹿县老领导杜英杰的一句话说,就是天上的水收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河里的水引过来,为我所用。

关于修建引岗渠的最初阶段,我们曾采访过黄犁同志,他是受命书写修渠“引岗济冶”申请报告的第一人。

因为源泉渠在冶河上,引来岗南水库之水救济这条渠道,所以开始叫“引岗济冶”。

黄黎,石家庄市陈村人,建国前参加工作,开始当小学教员,后来到石家庄日报社工作。五十年代根据领导的指示,写出过有见地的文章,并为市政府所采纳,1957年反右受到牵连。1962年4月下放到获鹿县(今鹿泉市)水利科,做秘书工作。当天科长秘敬周就让他写,“引岗济冶”工程申请,所以他对此事记忆深刻。后来落实政策,黄黎调回石家庄日报社。1985年7月入党,1990年离休,离休前为主任记者、总编室主任。

他说:1962年4月,调到获鹿县(今鹿泉市)水利科。当天科长秘敬周见了我以后,简单问了我一下从什么地方来,原来做什么工作。我说原来在石家庄日报社工作,一直做新闻工作。秘敬周说,这正好,咱这里正缺做文秘工作的人,你给写一个请示吧。我说写个什么请示呢?秘敬周说,咱们写个引岗济冶请示,冶河水不足,源泉渠的水抗旱时满足不了抗旱灌溉的需要,如果能够把岗南水库的水,引到冶河,然后同使到源泉渠以后,咱们的灌溉面积还可以扩大,水量比较有保证。秘敬周说了这个意思以后,我就根据他说得意思写了个申请地区批准建设引岗济冶的请示。我把请示写好以后,秘敬周看了看说,行,就是这样,咱们报地区吧。我就把这个报告,报地区水利局了。那时,每个礼拜,地区水利局,组织石家庄地区各县水利局、水利科到地区水利局,汇报一次抗旱、水利灌溉各方面的情况,每个礼拜去,当时地区水利局长周宏烈。后来,我就问俺们写的引岗济冶工程请示,地区考虑怎么样?周局长说,咱们刚过三年困难时期,现在经济上比较困难,国家投资都比较困难,现在还不能考虑建引岗济冶这个工程,这个事当时就这么放下了。1962年过去,紧接着就是1963年发大水,洪涝,1964年沥涝,这二年水利上主要是排涝,灌溉、抗旱,引岗渠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1965年以后,又遇到大旱了,又重新提出了搞引岗济冶工程。最初提出就是这么个过程。

近日我们又采访了赵长根同志,他是石家庄市振头人,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老生活很低调,至今还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伴单位分配的两居室,屋里显得有些昏暗。但是,就在这间小屋里,他读书、看报,和老伴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

他是1960年10月,由于区划变更,从石家庄市来到获鹿县(今鹿泉市)工作,曾任大河公社党委书记、公安局副局长。1964年秋,主持公安局的工作。当时,因大批干部(到外县)参加“四清大会战”县里成立了临时常委会,1965年春天,明确赵长根和组织部副部长张建荣二人为列席常委,参加常委会的工作。当时赵长根还担任人民委员会委员,全面负责政法和农业系统。

赵老说,水利部门到地区咨询以后,真是个大喜讯,地区告诉,张屏东专员修岗南水库时,就考虑到用岗南水库的水进冶河,补充冶河水,这个消息对获鹿来说是一个大大的鼓舞,水利部门就进一步调查研究,搞好可行性方案,线怎么走。当然,现在回忆,从岗南水库引水,不是县里、地区说了算的,须要省水利部门批准。获鹿找水过程,前期工作,确实对后来引岗渠建设打下了一个思想基础,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