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脊梁,白脊梁;拱起的脊梁,挺着的脊梁,各色各样数不清的脊梁。在茫茫的冶河滩上架起一道五色缤纷的长虹,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
引岗渠从岗南水库的大坝下起程,经过霍北庄、温塘河、常峪岭、马冢河四大工程,一路浩浩荡荡,左弯右拐,来到平山县的刘家会、七亩一带。在主干渠的22公里处,要横跨一千多米宽的冶河了。
冶河,古称绵蔓水,是滹沱河最大的支流。古老的冶河,犹如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它的枝杈很多。但是主要有两股,一股是发源于山西省的寿阳、盂县一带,经娘子关而来的绵河;另一股是发源于山西省大寨东南的松溪河,过了昔阳以后,叫做甘陶河的水系。两股水流到井陉县北横口相汇,始称冶河。冶河在微水镇受金良河之水,到北防口纳小作河之流,又容威州九泉注入,河道水流渐丰,逐步由窄变宽,由小变大,奔流咆哮,漫溢到空旷的沙滩河野上。茫茫
-
三十多年过去了,冶河枢纽工程,几经寒冬冰霜,几经烈日燎烤,几经地震撼摇,几经洪水逞凶肆虐,地下的长龙安然无恙,空中的彩虹巍然屹立。那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因为当年的建设者在冶河上精雕细刻的枢纽工程,是他们用滚烫的心血浇铸的;是他们用高大的身躯打底铺就的;是他们用数不清的脊梁撑起来的。所以,生命无限,浩然常存。
-
引岗渠怎样横跨冶河?有多少人为之苦思冥想?有多少人为之焦虑不安?有多少人为之奔走呼号?大渠过冶河,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中心话题。但是,想得最多,询问最多,废寝忘食,夜不成寐的恐怕要数引岗渠的带头人缑增福了。
冶河枢纽是引岗渠重中之重的咽喉工程。这个工程能不能建成?引岗渠能不能跨过冶河?关系着引岗渠的命运。
当初,冶河枢纽工程的第一次设计方案,是两排大口径高压水泥管穿越河床的倒虹吸。一排长622米,称低线,承担着向源泉渠输水;一排长1170米,牵手两端的虎头山和光禄山,称高线,肩负着灌溉平山、获鹿、元氏三县山区丘陵的土地。
施工前,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考虑到高线如果以原设计施工
-
三十年后的今天,冶河渡槽经过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和1996年特大洪水的冲刷,依然巍然屹立,安然无恙,神奇地横跨在冶河上空。对此,前来参观的人们深感迷惑不解。的确,没有亲身参加过修建渡槽的人,简直不敢想象,如此雄伟壮丽,巧夺天工的巨大工程,它的槽墩究竟是戳立在什么地方?它的基础究竟有多么深?究竟是如何开挖的?这些问题实在令人费解。不过,让我们把镜头推回施工的当年,你一定会弄明白的。
1970年7、8月间,获鹿县高庄公社副书记胡坤元、施工营长聂子强同志带领200多名民工来到冶河工地。开工之初,整个工地上没有一台机器,民工们全靠手工操作。河床里泉水汹涌、顽石如牛,沙石拖泥带水,无法运到岸上。炮捻被水浸湿无法点燃
-
随着槽墩的升高和逐步完工,冶河渡槽拱券在即,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为了修建冶河渡槽,上万名民工抗严寒,战酷暑,下“龙潭”,攀高空,冒着风险战斗在二十多米高的券顶,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故城营的工地上,活跃着一个轴轴实实,浓眉大眼,神采飞扬的年轻人,他就是北故城民工连长贾洪亮。
贾洪亮26岁,冶河渡槽一开工他就来到这里,别看他年轻,应该算得上老引岗了。
在渡槽工地上,贾洪亮既是带兵人,又是一员东挡西杀的虎将。寒冬季节,跟着政委徐静堵决口抢险有他;黄岩采石场上开山起石有他;深水里铲泥沙捞卵石有他;河床下二、三十米深处浇铸槽墩又有他。冶河渡槽拱券开始,冶河滩上机声
-
冶河枢纽工程开工之后,李万才同志从黄壁庄水库工地转战到这里。
李万才,吉林省九台市人。1964年从部队转业到获鹿县水利局工作,后来任副局长。他来到冶河工地担任分团团长,兼任总团副团长,和总团政委兼任冶河分团政委的徐静在这里共事。他既有东北人豪爽、耿直、犷悍的性格,又有军人严谨、务实、雷厉风行的好作风。他在解放军这座大学校里经受了多年的锻炼,学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他来到冶河渡槽工地没几天,就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混熟了。人们亲切地喊他老李,就像招呼自己的老朋友一样。
在冶河渡槽工地上,李万才既是一位带领千军万马战“龙潭”,赫赫有名的好团长,又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引岗战士。在施工中,他身先士卒,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