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岗抒怀2
-
每当人们看到雄伟的冶河渡槽,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响亮而亲切的名字——“土专家”张文庆。
张文庆是获鹿县(今鹿泉区下同)前东毗村人。他身材魁梧,宽宽的前额,两眼炯炯有神。张文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自1946年起就从事水利事业。他在水利、交通部门工作多年,先后参加过计三渠、源泉渠、绵右渠和县内的水库、塘坝、公路桥梁等大小500多项工程的勘测、设计,绘制过数以千计工程的图纸。经过长期在实践中摔打,熟练掌握了勘测、设计和施工等多种技术。1954年,张文庆怀着苛求知识的愿望,参加了省水利厅举办的水利勘测、设计培训班,这大概是他一生就读的最高学府了。在培训班,经过半年时间的学习,为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很快成为当时获鹿县水利战线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
二十多年来,张文庆主要
-
在漫长的引岗渠工地上,活跃着一个被民工们视为宝贝的专业技术人才,她就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女技术员宋正华。
宋正华是她的真实姓名,那时还没有技术职称,人们叫她技术员是对她的尊称。不过,也许是因为她年龄还不大,或许是她只有一米五二身材的缘故吧,人们习惯亲切地称她小宋。其实她已经结婚三年,并且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了。
宋正华圆脸庞,大眼睛,很喜洽,很俊气。别看她自幼生活在比较富足的家庭,身材又娇小,但一点也不娇惯。她个子小,志气可不小,学生时代的夙愿是当科学家,将来为人民干一番事业。因此,走出学校大门不久,她就来到开渠引水第一线,参加了修建浩大的引岗渠工程。初出茅庐,做为工程技术战线的新兵
-
每当人们看到引岗渠上最高的建筑物——冶河渡槽,就会想起一伙普通民工,他们就是革新能手宗清俊和他的战友们。
人们说,宗清俊是一位头脑灵活的能人。他善于用勤于思考春种秋收的头脑,习惯于握锄拉耙的双手,刻苦钻研,大搞技术革新,寻找工程进度的最佳途径。他们发明的土塔吊,能伸出巨大的臂膀,把上万斤的托架吊装上去,把数百斤重的压沿石、券脸石轻巧地送上二十多米的空中,镶嵌在渡槽上。为引岗工程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力,工效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
宗清俊,李村公社南白沙村人。头扎羊肚子毛巾,农民衣着,高大健壮的身材显得很能干,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他的精明。宗清俊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乡干旱缺水,自幼贫困的生活,把他磨练成一个朴实、强健的农
-
1970年的下半年,引岗渠施工团根据工程的急需,向全体民工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一个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在引岗工地上蓬勃兴起。引岗大军上上下下,开动脑筋,用他们握惯了锄把的大手,修配电机、风钻。制造了抽风机、抽风桶、卷扬机等多种施工机械和工具。县财政也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了不少机械设备,老将军和许多单位也支援了不少设备,使引岗工程的掘进、出渣、提升、运料由单纯的人工操作,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但是,随着各种机械的不断增多,机电人员明显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人,你争我抢成为工地上最受欢迎的宝贝。技术,对庞大的引岗工程来说,实在是越来越重要了。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外单位支援的机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
-
2015年12月26日,太皓文化艺术研究会书画家王文利等同志,应邀到鹿泉小壁文化活动室挥毫泼墨、奉献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