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清晨,引岗各工地指战员,高举红旗,面带喜悦,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汇集到了温塘河工地。在平山城到温塘河的石岗路上,大车小辆排成了一条长龙。阵容之大,景象壮观前所未有。
今天这样热闹既不是赶集也不是张庙会,而是“引岗渠”首次庆功大会的召开,也是“引岗”会战的一次大检阅。“引岗渠”修建一年多来,有些落后的人在吹冷风,有些好同志担心修不成,领导当中也有人担心修不好便是劳民伤财的后顾之忧。工程进展到今天温塘河二百四十八米长的渡槽竣工了。三项工程受战告捷,旗开得胜。消息传开振奋了全体“引岗”战士,也振奋了全县人民。一块石头落下地,事实雄辩的说明,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只要把群众动员起来,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
温塘河渡槽桥墩高度为十九米多,垒砌时既没有脚手架,也没有安全网,民工就站在槽墩上垒,就是拼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面对这种情况,施工团的同志和广大民工无不焦急。槽墩垒到顶,一块块重5、6百公斤的压沿石和圈脸石如何运到十几米高的圈上去,开始就采用原始的办法,用木材搭成斜坡,用大河公社书记贡林庭总结的“六人抬,六人架,六人前后推和拉”的办法往上运。进度缓慢,劳动强度大,而且十分危险。李村营南白沙连民工宗清俊、张墨臣、张春恒和技术人员开始实验新办法。
-
引岗渠得到了驻在获鹿的军队和企事业单位和大力支持。
1970年11月,在引岗渠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获某部出动20辆汽车为工地运沙子,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保证了工程正常进行。
河北省获鹿劳改队的水泥,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在引岗渠施工期间,不管县里有钱没钱,先让拉去施用。当时,水泥属于分配物资,还非常奇缺,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引岗渠的修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河北省驻获鹿县133处,当时是全县唯一有吊车的单位,在冶河倒虹吸安放钢筋水泥管时,大力支援工程建设,使我们顺利完成任务。
197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获鹿县空军二十一厂,无偿支援引岗渠两列车80根长10米的红松,解决了渡槽土塔吊的塔
-
1971年5月9日,今天,满载全副武装解放军指战员的卡车,一辆又一辆的开到了王常峪隧洞工地,驻获部队(八O师)二百余名指战员,支援开挖隧洞工程来了。消息传开群众无读感慨的说:“哪里有困难,哪里就出现解放军”。的确是这样,八O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自六九年驻获以来,总是和全县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抗旱时帮助打井,夏播秋种帮助耕田插秧,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修建“引岗渠”的艰难时刻,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开赴工程最大最艰巨的王常峪工地,大大加快了隧洞的掘进。群众为了使军民友谊长存,使解放军的功勋永载史册,故把王常峪隧洞改名为“军民团结隧洞”。
获鹿是个军事战略要地,历代驻有
-
1、正一品 文阶 光禄大夫 武阶 建威将军
2、从一品 文阶 荣禄大夫 武阶 振威将军
3、正二品 文阶 资政大夫 武阶 武显将军
4、从二品 文阶 通奉大夫 武阶 武功将军
5、正三品 文阶 通议大夫 武阶 武义都尉
6、从三品 文阶 中议大夫 武阶 武翼都尉
7、正四品 文阶 中宪大夫 武阶 昭武都尉
8、从四品 文阶 朝议大夫 武阶 宣武都尉
9、正五品 文阶 奉政大夫 武阶 武德骑尉
10、从五品 文阶 奉直大夫 武阶 武德佐骑尉
11、正六品 文阶 奉德郎 武阶 武略骑尉
12、从六品 文阶 儒林郎 武阶 武略佐骑尉
13、正七品 文阶 文林郎 武阶 武信骑尉
14、从七品 文阶 征仕郎 武阶 武信佐骑尉
15、正八品 文阶 修职郎 武阶 奋武校尉
16、从八品 文阶 修职佐郎 武阶 奋武佐校尉
17、正九品 文阶 登仕郎 武阶 修武校尉
18、从九品 文阶 登仕佐郎 武阶 修武佐校尉
-
1970年,是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春夏无雨,秋季干旱,夏季小麦已经减产,秋季减产也成定局。
那年的九月初,地区革委会召开由各县副职参加的工作会议,获鹿县革委副主任侯淑芳参加了这次会议。有一位领导批评获鹿,“你们获鹿都让人们去修引岗,不注重当前生产,造成了小麦减产,秋季年景也不强,你们应当深刻反思”。随即又说:“获鹿县的侯淑芳你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侯淑芳同志在这样的场合表现的异常冷静,他说,我们获鹿今年在工作上失误的地方确实有,确实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但是,她没有提修引岗渠是失误。地区批评的消息传到县里,同志们感到很委屈。施工之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没有灰心丧气,现在地区一些领导也动摇了,他们很难
-
一、“黑渠”之说的来历
省农办不支持这项工程,理由是修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宽开石津渠都是为了东部县份的防涝和灌溉。获鹿、元氏是富水区,应当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夺下游的水,是效益搬家,所以不支持此事。
二、张屏东与引岗渠
1970年4月23日(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日子。正是这天,地区召开了农田基本建设会议。获鹿县高绍书代表县里、陈景元和贡承顺代表工地参加了会议。
地革委副主任(主任由军人担任)张屏东问获鹿县参加会议的同志:“王常峪隧洞打了多少米。”因为隧洞才掘进了30米,他们认为不好向上级交待,高绍书、陈景元让贡承顺说,万一领导批评,他们再说话。
贡承顺怀着不安的心情说:“才进了30多米。”
张屏东听后说
-
缑增福书记在日记中写道,十二月十二日,北方严寒的冬季已是滴水成冰,两辆小拉车满载着水泥,也是全县人民支援“引岗”的一片热心,从获鹿出发,驶向温塘河渡槽工地。小拉车在高低不平的获平路上,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拉车的同志不断的掏出手绢,擦去脸上豆大的汗珠。这是落实九月支援“引岗”决定的实际行动。因此,大家拉着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拉着全县人民支援“引岗”的一颗心。虽天冷而心里热,劳累而愉快。第二天到工地和民工一起参加了劳动。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引岗”工地,传遍了全县,说:“县领导给工地送水泥了”。一时间,从干部到群众个个争着到前方参加劳动争着运送物资支援“引岗”。后方的同志也不敢落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万万没想到几车水泥会产生这么大的启动力、号召力。看来人们常说的“领
-
一、“黑渠”之说的来历
省农办不支持这项工程,理由是修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宽开石津渠都是为了东部县份的防涝和灌溉。获鹿、元氏是富水区,应当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夺下游的水,是效益搬家,所以不支持此事。
二、张屏东与引岗渠
1970年4月23日(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日子。正是这天,地区召开了农田基本建设会议。获鹿县高绍书代表县里、陈景元和贡承顺代表工地参加了会议。
地革委副主任(主任由军人担任)张屏东问获鹿县参加会议的同志:“王常峪隧洞打了多少米。”因为隧洞才掘进了30米,他们认为不好向上级交待,高绍书、陈景元让贡承顺说,万一领导批评,他们再说话。
贡承顺怀着不安的心情说:“才进了30多米。”
张屏东听后说
-
引岗渠是历代人民治水的继续。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再到现在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史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官员志士仁人都把防止水患,修渠、打井造福人民当成头等大事,一代一代不停地与水抗争。
就获鹿而言,最早记载的人工渠道是西汉永平年间开凿的太白渠。它首起蒲吾县(今平山县东)的绵蔓水(今治河下游),向东南经绵蔓县(今鹿泉市东北之故城)入斯叫水(今辛集市东北)汇入漳水(今淦阳河),渠长近75千米。太白渠引冶河入漳水,解决了沿途各县的灌溉用水,并减少了冶河水患对滹沱河的压力。近代,民国年间开始修建的现计三渠、源泉渠,历经沧桑几十年终为获鹿县作出极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获鹿县下乡干部韩凤鸣在北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