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一品 文阶 光禄大夫 武阶 建威将军
2、从一品 文阶 荣禄大夫 武阶 振威将军
3、正二品 文阶 资政大夫 武阶 武显将军
4、从二品 文阶 通奉大夫 武阶 武功将军
5、正三品 文阶 通议大夫 武阶 武义都尉
6、从三品 文阶 中议大夫 武阶 武翼都尉
7、正四品 文阶 中宪大夫 武阶 昭武都尉
8、从四品 文阶 朝议大夫 武阶 宣武都尉
9、正五品 文阶 奉政大夫 武阶 武德骑尉
10、从五品 文阶 奉直大夫 武阶 武德佐骑尉
11、正六品 文阶 奉德郎 武阶 武略骑尉
12、从六品 文阶 儒林郎 武阶 武略佐骑尉
13、正七品 文阶 文林郎 武阶 武信骑尉
14、从七品 文阶 征仕郎 武阶 武信佐骑尉
15、正八品 文阶 修职郎 武阶 奋武校尉
16、从八品 文阶 修职佐郎 武阶 奋武佐校尉
17、正九品 文阶 登仕郎 武阶 修武校尉
18、从九品 文阶 登仕佐郎 武阶 修武佐校尉
-
1970年,是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春夏无雨,秋季干旱,夏季小麦已经减产,秋季减产也成定局。
那年的九月初,地区革委会召开由各县副职参加的工作会议,获鹿县革委副主任侯淑芳参加了这次会议。有一位领导批评获鹿,“你们获鹿都让人们去修引岗,不注重当前生产,造成了小麦减产,秋季年景也不强,你们应当深刻反思”。随即又说:“获鹿县的侯淑芳你说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侯淑芳同志在这样的场合表现的异常冷静,他说,我们获鹿今年在工作上失误的地方确实有,确实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但是,她没有提修引岗渠是失误。地区批评的消息传到县里,同志们感到很委屈。施工之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们没有灰心丧气,现在地区一些领导也动摇了,他们很难
-
一、“黑渠”之说的来历
省农办不支持这项工程,理由是修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宽开石津渠都是为了东部县份的防涝和灌溉。获鹿、元氏是富水区,应当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夺下游的水,是效益搬家,所以不支持此事。
二、张屏东与引岗渠
1970年4月23日(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日子。正是这天,地区召开了农田基本建设会议。获鹿县高绍书代表县里、陈景元和贡承顺代表工地参加了会议。
地革委副主任(主任由军人担任)张屏东问获鹿县参加会议的同志:“王常峪隧洞打了多少米。”因为隧洞才掘进了30米,他们认为不好向上级交待,高绍书、陈景元让贡承顺说,万一领导批评,他们再说话。
贡承顺怀着不安的心情说:“才进了30多米。”
张屏东听后说
-
缑增福书记在日记中写道,十二月十二日,北方严寒的冬季已是滴水成冰,两辆小拉车满载着水泥,也是全县人民支援“引岗”的一片热心,从获鹿出发,驶向温塘河渡槽工地。小拉车在高低不平的获平路上,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拉车的同志不断的掏出手绢,擦去脸上豆大的汗珠。这是落实九月支援“引岗”决定的实际行动。因此,大家拉着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拉着全县人民支援“引岗”的一颗心。虽天冷而心里热,劳累而愉快。第二天到工地和民工一起参加了劳动。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引岗”工地,传遍了全县,说:“县领导给工地送水泥了”。一时间,从干部到群众个个争着到前方参加劳动争着运送物资支援“引岗”。后方的同志也不敢落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万万没想到几车水泥会产生这么大的启动力、号召力。看来人们常说的“领
-
一、“黑渠”之说的来历
省农办不支持这项工程,理由是修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宽开石津渠都是为了东部县份的防涝和灌溉。获鹿、元氏是富水区,应当用打井的办法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引岗渠是夺下游的水,是效益搬家,所以不支持此事。
二、张屏东与引岗渠
1970年4月23日(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日子。正是这天,地区召开了农田基本建设会议。获鹿县高绍书代表县里、陈景元和贡承顺代表工地参加了会议。
地革委副主任(主任由军人担任)张屏东问获鹿县参加会议的同志:“王常峪隧洞打了多少米。”因为隧洞才掘进了30米,他们认为不好向上级交待,高绍书、陈景元让贡承顺说,万一领导批评,他们再说话。
贡承顺怀着不安的心情说:“才进了30多米。”
张屏东听后说
-
引岗渠是历代人民治水的继续。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再到现在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史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官员志士仁人都把防止水患,修渠、打井造福人民当成头等大事,一代一代不停地与水抗争。
就获鹿而言,最早记载的人工渠道是西汉永平年间开凿的太白渠。它首起蒲吾县(今平山县东)的绵蔓水(今治河下游),向东南经绵蔓县(今鹿泉市东北之故城)入斯叫水(今辛集市东北)汇入漳水(今淦阳河),渠长近75千米。太白渠引冶河入漳水,解决了沿途各县的灌溉用水,并减少了冶河水患对滹沱河的压力。近代,民国年间开始修建的现计三渠、源泉渠,历经沧桑几十年终为获鹿县作出极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获鹿县下乡干部韩凤鸣在北薛
-
缑增福和朱振海等同志查阅《县志》,回顾历史,总结出获鹿县旱灾多于水灾,旱灾往往面积大,损失严重。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大旱蝗,岁大饥,米价腾贵,每斗米千余钱,饿殍满路。
明嘉靖二十八年,春夏
-
大禹治水留千古,鲁班修桥美名传,
三县人民战引岗,谱写燕赵创业篇。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
-
获鹿县下决心修建引岗渠时的三个典型和韩凤鸣在北薛庄治水的故事。
白鹿泉公社谷家峪大队是一个一百多户的小山村,经过几年努力,他们凿了200多米的隧洞,1964年引水成功,还能行人,水从抱犊寨下十八池顺着管道流到村里,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还可以点种旱田,结束了过去“宁舍一碗米,不舍一碗水”的历史,实现了千年万载的愿望。
张庄干部群众为改变封闭状态,在党支部书记刘生堂、副书记刘清印的带领下,在虎头脑摆开战场,大干四、五年,1968年打通一条400多米的隧洞,开挖了六华里的盘山渠,架设了480米的管道,通过两节扬水站,从源泉渠提水110米,引水进村,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也有了一条出山便捷的通道。
上
-
缑增福在日记中写到,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千八百名引岗战士进入王常峪隧洞工地的第三天。说实在领导修建这样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第一次。当时大家都感到没有经验,尽管工程规划已多次征求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都认为万无一失,但仍然感到压力很大。县里的领导同志决定到工地看一看,再一次听一听施工团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这时,正是数九寒天,西北风刮得象刀割一样痛。到了工地一看,战斗在工地的民工干得个个冒热气。同时也看出了他们在掘进中的艰难。开凿洞口的民工,举镐下去“当”的一声,凿开了一个白点,他们正在七嘴八舌的议论,象这样下去十二华里的隧洞何时能打通呢?
1971年5月9日,今天,满载全副武装解放军指战员的卡车,一辆又一辆的开到了王常峪隧洞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