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曾国藩给澄、沅二弟写信,希望两位弟弟对自己所有过失时常予以指正,互相切磋,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让后代子孙除去骄惰之气,保持家族声望。
老年痛自惩责[1],思盖前愆[2]。望两弟于吾之过失时寄箴言。并望互相切磋,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3]恭谨之风,庶几不坠家声耳[4]。
同治十年三月初三日
注解:
[1]、痛自惩责:彻底地处罚责备自己。痛:彻底地。惩:处罚。责:责备。
[2]、思盖前愆:想纠正前边的过失。盖:胜过;超过。愆:过失。
[3]、敦:敦促;督促。
[4]、庶几不坠家声耳:也许可以不败坏家里的名声。
-
提示:曾国藩在赴鲁途中,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信,告诉他们写诗文应注意的问题。
前所示有气则有势[1],有识则有度[2],有情则有韵[3],有趣则有味[4],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长。
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注解:
[1]、有气则有势:有文气就有文势。
[2]、有识则有度:有见识就有高度。
[3]、有情则有韵:有感情就有声韵。
[4]、有趣则有味:有意向就有味道。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信向他们指出,少年时代作文,要讲究气势。
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固属切实工夫,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泽写信,教导他趁年轻,读书要在“有恒”二字上狠下功夫。
(余)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鸿写信,说明写字有一个困惑---长进,再困惑,再长进的过程。不只是写字,凡是做事,都有一个极困难的时候,只要能闯过这一关,就成功了。
临帖宜徐[1],摹贴宜疾[2],专学其开张[3]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行进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4]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注[1]、临贴宜徐:贴同帖,照着字帖写应慢。
[2]、摹贴宜疾:套着字帖写应快。
[3]、开张:笔势。 [4]、不特:不但。
-
提示:曾国藩在从济宁到周家口的途中,给儿子纪泽、纪鸿写信,说湘乡修撰县志,纪泽应该协助修撰,还可能逼出几篇好文章来。
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1]。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一则通县公事,吾家为物望所归[2],不得不竭力赞助;二则尔惮[3]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4]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着居其半。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注解:
[1]、举尔纂修:保举你做纂修。
[2]、物望:众望。
[3]、惮:畏惧、害怕。
[4]、贪:贪图。利:利益。
-
提示:曾国藩给儿子纪泽写信,说明读书不要怕苦,自己所用文房器具,只为使用,不取珍异收藏。
读书乃寒士[1]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2]。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注解:
[1]、寒士:贫寒的读书人。
[2]、不求珍异也:不求奇珍异宝收藏也。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
提示:曾国藩在出外检阅军队,从徐州回江南来,在途中写信教育儿子纪泽,应在50岁前把应该读的书读完,免得年纪老大,悔之已晚。
余以生平学术[1]百无一成,故老年犹思[2]补救一二。尔兄弟总宜在五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毕,免致老大伤悔也[3]。
同治十年九月十二夜
注解:
[1]、学术:此指古文诗词等。
[2]、犹思:尚且想。
[3]、免致老大伤悔也:免得老了忧伤悔恨也。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
提示:教导他们要用治学四字口诀勉励后辈。希望弟弟们在养生和学习两方面同时注意,齐头并进。
曾以为学四字勖[1]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2]。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注解:
[1]、勖(xu):勉力;勉励。
[2]、力行之:在这几个方面努力实践。力:努力。行:实践.。之
-
曾国藩死后120多年来,人们对他的一生功过是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论。誉之者,将他推崇为“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完人;毁之者,将他指斥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而加以全盘否定。但谁也不得不承认,他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是一个令人头痛、难于下手的大问题。儒家人生信条中把“齐家”放在“治国、平天下”的前面,就很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普天下的父母,大凡都期望子女能成龙变凤,或乘龙跨凤,至少也得攀龙附凤。然而,少爷小姐们往往不争气,吃喝玩乐,不思进取,老爷太太们花钱费心的结果,却只造成一辈又一辈的“高衙内”和“孔二小姐”,徒然给后世戏台和街谈巷议提供笑骂之资而已。原因何在呢?尽管因时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