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秋末冬初,引岗渠西线经过曲折地放水,艰苦地试渠,低线——获鹿县的源泉渠可以受益了。 1974年3月25日,正当春灌的大好时节,西线——冶河以西的总干渠开闸放水了。引岗渠水从岗南水库大坝右侧的输水洞奔腾而出,滚滚而来,通过冶河枢纽的倒虹吸,把岗南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地送到获鹿县的源泉渠。平山、获鹿两县沿线的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似的,欢天喜地,迎接来自革命圣地的柏坡之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千真万确。干旱缺水的丘陵、平川,一旦得到水的恩赐,受到水的滋润,地质等数连升几级,慷慨大度,把多年来的潜力都使出来了。满田的小麦绿油油、青荡荡的,长势特别好。这一带从来没有长过这么喜人的庄稼。1974年,受益区的小麦普遍增产,获鹿县全县夏季平均亩产440斤,一季单产跨过“纲要”,比1969年全年的单产还高,比上年单产增加165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亩产达到800多斤,总产增加6893.4万斤,等于1949年全年的总产量,一步跨入全省的先进行列。 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引岗渠水波连波,满渠浪花满渠歌。引岗渠水流到哪里,把幸福带到那里,那里的人民就安康欢乐。 西线放水,正式灌田,获鹿人民热泪盈眶,奔走相告。人们眼望着滔滔的渠水,捧水畅饮,连连慨叹:“四年的苦没有白吃,四年的劲没有白费,我们终于盼来了引岗渠水!” 渠长,水长,情更长。获鹿人民看到了希望,三县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使尽最后一把力气,献出最后一批物资,拿出口角、手头积攒的最后一点钱财,再接再厉,继续战斗,千军万马开赴了第二期工程的战场。 平山、获鹿两县的山区、丘陵地带,尝到了引岗渠水通过源泉渠带来的甜头,“勒紧腰带战引岗”的劲头更大了。元氏县的人们翘首北望,盼水心切,县委书记周欣等同志,在长村水库工地召开引岗渠第二期工程誓师大会,又亲自指挥引岗大军上阵了。 三县人民又经过八个多月的生死决斗,到1974年11月15日,生命工程引岗渠高奏凯歌,全线竣工通水。至此,引岗大军苦战五载,用他们的汗水、泪水、血水浸泡,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生命之源——柏坡之水来了!渠水带着引岗战士的血汗来了,终于来了!引岗渠水,奔腾咆哮,一路穿过无名岗、常峪岭、光禄山、九里山、狸虎山等20多个山岭;跨过温塘河、马冢河、冶河、石狼涧、太平河、洨河、北沙河、潴龙河等50多条沟河;欢腾的渠水穿过总长5483米的七条隧洞;通过总长787.5米的四处倒虹吸;越过总长2991米的20处渡槽和386座桥涵,来了,终于来了。引岗渠水,浩浩荡荡,穿山飞涧,一忽儿,如巨龙腾空;一忽儿,像蛟龙潜飞,悄然无声;一忽儿,好似银蛇绕山;一忽儿,犹如天河喜落人间,彩带般的挂在太行山东麓,美丽无比,壮观无比。英雄的三县人民,在英雄的太行山上,开天辟地第一回,舞动起如此壮观,如此神奇的长龙! 引岗渠一路浪花飞溅,载歌载舞,流经平山,穿过获鹿,到达元氏,流向山川,洒遍大地。把生命之源送到丘陵岗坡上的层层梯田,沿途大大小小的塘坝水库,送到旱庄的农家小院。引岗渠水尽情唱,自古旱庄变水乡,太行山下由黄变绿,山河换装。三县27个乡镇,145个村庄的61万人口直接受益。凡受渠水惠及的地方,林茂粮丰,充满生机。 引岗渠是一条翻身渠,幸福渠,致富渠。它的竣工通水,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解决了工业、乡镇企业和生活用水。农家祖祖辈辈张口的水窖里水满了,不用再等老天爷下雨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敢用清水洗手洗脸洗澡的旱庄人,用水自由了,不再起早贪黑去担水背水了;那种“宁舍一升米,不舍一碗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引岗渠水欢畅地流,冲走了旱庄人民心头的苦和愁。他们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都做的那个绿梦成真了。浩荡的渠水洗涤了旱庄人脸上的污垢,抚平了旱庄人心头被旱魔吞噬的创伤。他们的腰板硬了,脸上红润了。他们彻底甩掉了历年来逃荒的袋子,打狗的棍子。站在滚滚滔滔的引岗渠边上,大声呼喊着:“共产党为我们开大渠,毛主席送来了柏坡水!” 获鹿县西部,历来干旱得冒火,穷得出名的牛山、石井、韩庄、上寨等地,受尽了干旱之苦的人们,对引岗渠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一年,缑增福曾来到这里,做县情调查,进农家问计。至今,老书记感谢这里的人们,是群众给了他智慧,给了他力量,给了他开渠引水的决心和信心。 缑增福不会忘记,那一年,他和办公室主任朱振海在农家小院,那位向他们如诉如泣的老妈妈。如今,她的年事已高,看见这么大的渠,这么多的水,欣喜若狂。她一连叠声地嚷着:“八路军又回来了,子弟兵又回来了”。 老奶奶高兴的手舞足蹈,她对人们说,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人们翻了身,分了地,不再当牛做马;又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人们修了渠,旱田变水田,麦子种得多了,粮食打得多了,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山笑、水笑、人欢笑,忘情的老奶奶又年轻了多少岁。逢年过节,年轻人扭秧歌,她和当年迎接八路军那样,插到秧歌队里扭起来,还唱着当年闹翻身的歌曲,人们笑得前弯后仰,她笑得眼里含着泪花。 更让乡亲和家里的人们没办法的是,她硬要到县城去看看缑书记。人们说人家那么忙,哪有工夫见你呀!她说那年缑书记在她家吃派饭,人家慈眉善目的,和她拉家常,可亲切哩!对乡亲们可近乎哩!是他当书记领着大家修了引岗渠,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得去看看他。最后孩子们说,咱们给村干部说说,让他们去县里开会的时候,给你带个信不行吗?你的心意到了就行了。费了不少口舌,老奶奶才勉强答应下来。 后来,缑增福听说这一情况后,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人民啊,我们的母亲,儿女们只为您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您就念念不忘,永记心头。这和战争年代的母亲们救伤员,送军粮,闹翻身,求解放比起来算什么呢;这和大半辈子身处困境中,对儿女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比起来,又算什么呢?含辛茹苦的太行山一般的母亲啊,为了报答您,儿女们愿把舞动在太行山东麓那条长长的巨龙送给您,把引岗渠永远的春天送给您! 渠长水长,情更长啊! 在引岗渠通水的日子里,三县人民象过狂欢节似的,跳啊,笑啊,唱啊,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县领导同样沉浸在胜利之后的喜悦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陶醉。引岗水毕竟是从柏坡岭下流来的,清格泠泠的渠水使他们头脑更加清醒。“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警钟长鸣。他们认识到,将大比小,我们现在的情况,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全国形势有相似之处。引岗渠通水,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在胜利面前,获鹿县委领导做出三条未成文的规定,一、庆祝大会节约从简;二、正科以上干部特别是县级干部一律不公开表彰,不参加评先进;三、不为引岗渠树碑立传。接着,一场配套工程建设的人民战争在全县迅速展开,用两年时间,沿引岗渠干线又修建了支渠27条,总长72.18公里,建筑物859座,干斗和斗渠319条,总长290.18公里,建筑物979座,扬水站100多座,修建“长藤结瓜”式的小水库29座,平整土地十八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上一层楼。由于引岗渠补充了地下水,全县共打机井、大口井2600多眼,挖旱井、水窖、蓄水池1000多个,初步形成了“冬水春用,闲水忙用,涝水旱用”的科学蓄水方式,实现了“以渠济库,以库济井,能排能灌的农田水利网”。为充分发挥引岗工程效益,建设高标准的稳产、高产田,打下良好的基础。粮棉产量一年一次大提高,原来的“老八成”县,成为全区农业生产高产县,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倒是后任领导没有忘记前届县委和广大人民的辉煌政绩。 1984年,引岗渠通水十周年之际,新上任的获鹿县委书记兼政协主席解青林、人大主任何瑞武、县长石振业,集中人民的意愿,为了进一步弘扬引岗精神,决定为引岗工程修建纪念碑。 他们在全县挑选最好的墨玉大理石做材料,最好的能工巧匠施工,最硬的笔杆子撰文。时隔不久,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建立在县城西门外十方院旁。纪念碑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六面碑身,浮雕碑座,矗立在精雕细刻的六柱碑亭之中。 碑身的正面,是“引岗渠纪念碑”六个楷书大字。碑身的背面,是纪念碑的碑文:“水乃农业之命脉,渠道为灌溉之经络。鹿泉大地十年九旱,农桑无保,粮棉屡歉。岁至己酉,获倡平、元两县,集万众,战五载,制天命而用;投巨款,巧设计,饰地貌为渠。银龙入沃野,水随人意流。昔日荒坡秃岭,今朝林茂粮丰。众念库留引水洞预见深远,齐赞渠越丛山涧,业绩非凡。此举造福人间,堪称党的英明,制度优越,群策群力之大成。为缅怀献身英雄,纪念贡献卓著者,特于通水十周年之际,撰文树碑,使引岗精神永存。”在碑的东北面和东南面,是修建引岗渠光荣牺牲的同志们的小传。烈士的英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获鹿县委、县政府把“引岗渠纪念碑”修建在太平河南岸的十方院旁边,寓意深刻。他们想把自己对引岗英雄为人民刨泉引水而不惜献身的壮举,视作比对道院经典还要虔诚一百倍的心地,带着终生难以泯没的纪念,永存在这里。让引岗儿女的英名和功德无量的光辉业绩,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让引岗精神万古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