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十二章 引岗渠的春天 > 内容阅读
七、引岗渠流向全国 走向世界

 

  引岗渠全线通水以后,从岗南水库大坝下奔腾而出的波涛,声如滚滚春雷,响彻云霄,声震太行,名扬全国。一时间,引岗渠,特别是巧夺天工的彩虹——冶河大渡槽,千难万险的地下工程——王常峪隧洞,成为当时令人十分注目的工程项目,各地到这里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他们好奇地追寻着三县人民修建偌大工程的原动力和奋进的轨迹。

  1973年11月以来,在引岗渠西线放水以后的几年里,北京、天津等省市,组织千余名奋战在根治海河第一线的英模们,慕名前来冶河枢纽参观。他们仰望着飞架在冶河上空彩虹般的大渡槽,寻觅着潜行在地下喷金吐银长龙似的倒虹吸,赞不绝口。他们说,这些工程工艺复杂,是三县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从海河工地上远道而来英雄们说:“引岗渠了不起!三县人民了不起!”后来,海河工地上赫然出现了“学习引岗人!学习引岗精神”的大幅标语,引岗的雄风也吹遍了海河工地。

  1974年9月21日,河北省省直单位和全省11个地区的800多名领导干部,在省委副书记吕玉兰的带领下,前来参观引岗渠。在冶河枢纽,他们说,引岗渠是河北人民的创举,是河北人民的骄傲。河北人参观河北人自己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倍感亲切。这些来自河北省四面八方的带头人,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边看边议,决心学习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治水的创业精神,把本地区向大自然开战的人民战争打响。好象引岗渠中畅流的柏坡之水,也流到了他们那里;好象火热的引岗激情,也在他们的工地上猛烈地燃烧起来。

  引岗工程引起了众多媒体的重视。从1974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等许多新闻媒体,连续刊载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长篇报道和评论文章,大力宣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渠引水,根除干旱的经验,讴歌引岗人的英雄事迹。当带着浓浓墨香的报刊传到人们的手上,感人的广播冲击他们的耳鼓时,有多少人感动,多少人感叹啊。

  更令人鼓舞,难以忘怀的是,新华社摄影记者航拍了冶河渡槽的彩色照片,在中国的窗口——广州世界贸易交流会上出现时,许多外国友人也左看右看,翘指称赞。

  1976年5月2日,参加北方三夏生产现场会的同志,在农林部副部长杨立功的率领下视察并参观引岗渠,他们在冶河枢纽,称赞这是河北的“都江堰”。

  1976年5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和农林部部长沙风,在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副书记马辉、吕玉兰,地委书记孙吉全,县委副书记杜英杰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引岗渠。在冶河枢纽,陈永贵,这个从山西大寨虎头山上走来的农民副总理,凝视良久,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指着巍峨的石拱渡槽,无不感慨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第一条红旗渠在太行山的南部,第二条红旗渠——引岗渠,在太行山的中北部。两条巨龙虎踞龙盘在太行山上,遥遥相望,惠及着那里焦渴的大地。两条腾飞的巨龙都在愚公的故里畅流。老愚公见了,也会深感愧疚的,感叹新一代的愚公,能穿山跨涧,开渠引水,今非昔比,胜过了古人。

  1976年8月,在全国第三次农业展览会上,引岗渠的成套电动有机玻璃模型,在北京农展馆展出。在展览馆门厅的迎面,山西省大寨虎头山的巨幅照片和河北省引岗渠冶河渡槽的巨幅彩色照片,并排迎门而展,那气势,那雄姿,令参观者惊叹,引岗渠从遥远的常峪岭、九里山、封龙山走进首都北京,向党向首都人民汇报来了!

  从1973年到1978年,前来参观考察的一批又一批,共接待26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政府领导人以及各界人士三万多人。引岗渠上,人来客往,同声礼赞,他们把引岗之魂传到了全国各地。

  不少国际友人,远渡重洋来到引岗渠,研究巨龙腾飞的奥秘。在短短的几年间,先后有欧亚、北美等十多个国家的朋友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前来考察访问,一批又一批黄头发、蓝眼睛和黑皮肤的老外,触摸着凌空而起的冶河渡槽,不住声地喊着“OK”。

  综观众多的来访者,不管是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来引岗渠参观的也好,还是不远万里来引岗渠考察的外国友人也好,他们固然对畅流在太行山东麓的那条银光闪闪的巨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飞跨在冶河上空的人间彩虹感叹不已。但更重要的,他们想追随建设者的脚步,去寻找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真谛,去探索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思考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奥秘。

 

上一篇:没有文章
下一篇:六、渠水长长情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