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经来临,冬天好象还舍不得离去,才暖和两天,气温就又骤然下降,山里又下了一场雪。为采访引岗渠在获鹿北寨村改线一事,我们冒着猎猎寒风,来到山村。三十年前,我们曾在这里访问过村支书张万喜,了解他带领群众打大口井,改善生产条件的先进事迹。如今张万喜已经过世,他当年的老搭档——原大队长张文学和赤脚医生张文明接待了我们。 谈起了引岗渠,两位已进入老年的见证者,话如流水,滔滔不绝,把我们一下子带回到当年。 1970年过了正月十五,元氏县在获鹿县地面的工程全部开工,北寨分团负责上寨、铜冶、山尹村三个公社地面的明渠工程,分团团长是赵书辰。毛遗公社民工营一百多人,来到北寨地面施工。设计中,引岗渠在北寨村东,奔向正南,跨过洨河到封龙山北部,再沿山北坡由西向东绕过封龙山,就到了元氏县界内。 元氏民工在这个县级先进村受到了格外热情地欢迎。房子早已安排好了,房东把民工们一拨拨领回家里。分团团长赵书辰是转业军人,30岁左右,把拥政爱民的好传统带到了引岗工地。他们放下了行李卷,就帮着挑水、扫地,很受群众欢迎。民工刚来,一切尚未就绪,村里送来了大白菜,还用生产队的麦子以细换粗,以便让他们偶尔调剂一下生活。开工后,民工们很苦很累,又是在冬春交替时节,受风凉,闹感冒的不少。村支书组织赤脚医生轮流到工地和住所巡回走访治疗。平时不管民工们谁闹什么病,不分白天晚上,风霜雨雪,随叫随到,及时上门服务。 村支书张万喜,黑瘦黑瘦的脸庞,和普通庄稼人没什么两样,但他是解放后五十年代入党的老党员,是一个责任心强而又经验丰富的农村干部。村里对元氏民工如此热情关照,除了共同的利益、仅有一山之隔的近邻关系,在县里安排部署之外,他心里还有一个秘密,只是火候未到,尚不能公开罢了。 不几天,出隧洞后的一段明渠挖到了北寨村的东北角,第一段工程快要结束了。为了庆祝元氏民工入获施工初战告捷,党支部让插队锻炼的知识青年和村俱乐部排练了文艺节目,为民工慰问演出,还杀了一头猪,让民工们改善生活。民工营牢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对慰问演出谢领了,而猪肉按计划内价格付了款。 正当民工和老百姓挤在一起聚精会神地看演出时,张万喜把分团团长赵书辰拉到一边,悄悄说:“老弟,有点事同你商量,你可要帮忙啊!” “你太客气了,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万死不辞”!赵书辰话音里带着军人的果断和兄弟情谊。民工们一个多月时间来,一直生活在北寨群众热情的海洋里,哪有图恩不报之理。 张万喜从怀里掏出施工图纸,拉着赵书辰从村东走了一遭,又从村东转向村北走到村西,这才道出心中的秘密。原来,他是要元氏施工队把渠线由村东直奔正南过洨河,改为绕村北奔西,再由村西沿山脚向南过洨河。这样,渠线要延长,施工难度有增加,但是能为北寨、上寨两村扩大不少浇地面积,比走村东须要垫方要安全。北寨村再在山脚渠线上建三座扬水站,山坡上的所有梯田都能变成水浇地。赵书辰听明白了,对眼前这位老兄顿时刮目相看。 但是,聪明的赵书辰却说:“改变设计,这可不是你我两人能定的事情,再说,三个县的引岗工程,至少得获鹿、元氏两县施工团领导协商同意才行。” 万喜说:“你说到了点子上,让你帮忙,就是咱俩要站到一个立场上,一个跑元氏领导,一个跑获鹿领导,双方领导一碰头不就成了!” 两人合计好后,赵书辰望着万喜远去的背影,心里立刻生出无限崇敬之情:“真是个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啊!” 施工方和当地村民顾全大局,团结引水,实事求是,改变渠线设计的要求,感动了双方施工团的领导。他们联合派出技术人员,按照万喜指出的渠线进行了勘测,然后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两条渠线各有利弊,东线抄近路,省工一点,但占好地多,渠道垫方任务大;西线渠线长一点,工程量稍大,但不占好地,没有垫方行水安全。最关键的是西线能为北寨、上寨增加水浇地面积2000多亩,修渠还不是为了灌溉吗?因此,一致同意用新的方案。 听到改线获得通过的消息,张万喜与赵书辰的两只大手深情地握在了一起,摇了又摇,谁也没有说话,一切都在无言之中。 双方改线意见的一致,并不象《龙江颂》戏剧里所歌颂的那样,完全放弃本县利益。在双方签定协议前,精明的赵书辰对北寨一方说:“采用新的方案,渠道建在山根石上,必须用炮崩,毛遗公社可不出炸药。” “炸药我们能自制,用多少全由我们供应。”万喜想,扩大浇地面积是百年大计,对眼前利益必须做出必要的牺牲。 “西线村边放炮,对群众的院里建筑有破坏怎么办?” “你们尽量放小炮,飞石砸了房子,小损失由群众自理,大损失由村里出钱修补。”万喜又一次大包大揽,因为他心里有底,村里正在一户一户做工作,认为不会有问题。 协议签定,村西线施工在炮声中开始。谁知几炮下去,邻近户鸡飞猪叫,玻璃碎了,房子被震得晃晃悠悠,房顶上也落下不少的碎石。紧靠渠边的几户群众本来工作基本做通了,见此情况,不满意了。于是就一齐涌到工地,七嘴八舌争吵起来,有的拖着民工的腿,有位老大伯干脆躺在渠线上,施工一时受阻。 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张万喜和副支书张文学连夜召开会议,一方面进一步讲道理做思想工作,一方面研究确保群众安全的措施。他们决定把靠渠最近的五户,由村里资助,另安排房基地,全家搬迁。这样,事态很快平息下来。以后的施工日子里,不仅再没有人吵闹了,反而不少群众从家里烧开水送上工地。民工营也处处为群众安全和利益着想,谨慎施工。能不放炮的地方尽量用镐刨用铁棍撬,万不得已时用小炮崩,这些措施让群众十分满意。 分团团长长赵书辰、村支书张万喜,又一次把两双大手握在了一起。赵书辰说;“感谢村民的理解,感谢村党支部的支持帮助。”张万喜笑得更开心,说:“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谁也别客气了!” 以后,两方关系更加紧密,有两户北寨村民和毛遗民工成了亲戚,村干部之间也频频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