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团结治水,不由使人想起一群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姑娘、小伙儿们。他们所到之处,锣鼓铿锵,弦歌妙舞,给工地和所在乡村带来欢声笑语,活跃着那里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是引岗工地最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获鹿县引岗施工团文艺宣传队。他们由来自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民工中文艺爱好者组成。多时30多人,少时不下20人。刚开始,宣传队主要运用歌舞、清唱、曲艺等形式,宣传英雄模范人物,起着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获鹿、平山、元氏有着相同的地方文化,河北梆子盛行一方。那委婉、高亢、悲壮的唱腔,倾倒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石家庄地区特有的剧种丝弦,那迷人的板胡、笙乐,每段唱的假嗓拖腔,叫人如痴如醉。丝弦在当地,群众下地干活,上山走路,几乎人人都能吼几嗓子。宣传队有两个小青年,生旦兼会,还能把人们熟悉的“赵州红”、“获鹿红”、“平山红”等丝弦老艺人的演唱风格,模仿的惟妙惟肖,宣传队的演出,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很受欢迎。 宣传队的演出,不仅是工地上离不开的文化生活“大改善”,受到民工们的欢迎,当地群众也纷纷邀请到乡村演出。他们成为联系三县干部群众的文化使者,成为宣传引岗工程,传播友谊,联络民工和群众之间感情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宣传队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联系现实生活,编写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节目,起到了不同的宣传作用。 在温塘河渡槽、王常峪隧洞、冶河渡槽、北马冢倒吸虹工程全面开工的日子里,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人民大汇合,平山县做为东道主,民工住房十分紧张。宣传队编排了歌舞《三县人民大会战》、快板剧《让新房》,宣传团结治水。《让新房》是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编写的,台上演出时,让房的小两口就在台下观众中,观众们喊着非让夫妻二人站起来让大家看看。台上演真人,台下真人看,其情其景十分热闹动人。在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再加上县社村干部的耐心工作,现实生活中的群众主动让房、腾院的事蔚然成风。先民工后自己,好人、好事、好风尚不断涌现。民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缓解。 在王常峪、霍北庄隧洞战塌方的艰难时刻,宣传队及时编排了《抢险》、《钢铁战士李大会》、《怀念史永计》、《彩虹飞跨冶河滩》等节目。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引岗工程的艰难,热爱住地民工,理解和支持引岗战士。当地不少公社、村干部和村民们,自发到工地慰问民工。 宣传队又以此为题材,借用内蒙古“好来宝”艺术形式,排演了《王大娘探亲》节目。说的是平山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的一位老拥军模范,发扬革命传统,把引岗战士当作儿女一样看待,听说工地险情不断,提着红枣、鸡蛋前来看望的故事。“好来宝”诙谐幽默,唱词口语化,通俗易懂,很适合农民的口味。演员夸张的表演,时而逗得观众哄堂大笑,时而吸引着观众几百双眼睛,直愣愣紧张地看着台上。演到最动情处,台上演员流泪水,台下也嘘唏一片。虽说演出的故事半真半虚,但在当时当地,每个公社甚至每个村都有类似的人物,类似的故事,见景生情,观众倍受感动。驻地群众与民工的心连得更紧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 宣传队的节目又成为施工团与当地群众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王常峪隧洞和洞口以东明渠开挖施工中,因为放炮,常有碎石飞落农田,有时还砸坏庄稼。开始,施工团要求各民工营、连,在收工前及时捡去石头,尽量为乡亲们减少损失。而当地农村干部群众主动提出,落石由各生产队自己清理。施工团非常钦佩当地群众的高尚风格,委托引岗宣传队到施工沿线各村演出,表示答谢。宣传队挨村慰问,演出了一串情,一片爱,演出了民工和群众亲如一家的热烈气氛。 但是,当近一个月的演出任务即将结束时,有个山村的两位老大爷来到施工团,他们虎着脸,一进门把手里拿的几块石头放到办公桌上,气呼呼地说:“这是放炮落在俺村地里的石头,限你们三天必须检干净!”说罢,扭头就走了。望着老大爷远去的背影,施工团的人一时醒不过神来,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通过回访才明白,原来这次慰问演出,一般村都走到了,却漏掉了这个小村庄,使盼穿了眼等看宣传队节目的村民们大失所望,伤了自尊。村干部不好意思来,两位老大爷这才自报奋勇找上门“问罪”。于是,演员们把拿下的行装又装上车,当晚赶到这个山村。演出前,首先由宣传队队长赵进才向群众表示道歉,而后鼓乐响起,一个晚上的精彩节目,使山里人大饱眼福,一肚子气顿时烟消云散。 艰苦的工地生活考验和锻炼着男女青年演员。他们演引岗英雄,学引岗英雄,演老区群众,学老区群众,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谢绝贫困山区人的宴请和送来的土特产品。每次下去演出,去时由施工团拖拉机送,回来自己用小拉车把布景、道具、音响拉回,常常半夜以后才能回到住地,第二天白天还要赶排新节目。由于人手少,必须一人多能,既演戏唱歌,又置换布景,既当演员,又为乐队当帮手。一场晚会两个来钟头,累得大家喘不过气来,但是,一个也没有叫苦的。 他们同许多引岗战士一样,舍小家,顾大家。副队长曹金书家里盖房子,妻子跑几十里路找到住地,要他回去。当时宣传队演出任务正急,曹金书实在离不开,妻子哭着回家了。女演员梁春秀与邯郸军分区一位营长恋爱了三年,为了演出三次推迟婚期,最后总算结了婚,新婚蜜月却是在山村紧张的演出中度过的。那位新郎官营长,天天随演员们一起上工地,下农村,舞台上下帮了宣传队不少忙。有一年元旦的前几天,宣传队到一个山村演出,二十岁的女歌舞演员李联景,因患感冒,穿上单薄的舞衣后突然发起高烧,浑身直发抖。眼看她们的节目该开始了,队长赵进才心里一急,脱口说:“你别上场了,今天的演出算砸了!”倔犟的姑娘一听也急了,情急中身体也止住了发抖,冲着队长说:“赵老师,我今天偏要上,就是死在台上也要演给你看!”果然,她咬着牙出场了,十几分钟演出结束来到幕后,只见李联景身子一歪,差点晕倒在地,队友和当地村民立即用小拉车把她送到医院。台下的民工和山区观众见此情况,不约而同全体起立,情不自禁地掌声经久不息,打破了他们不管节目演出的如何精彩,至多是叫好,从不鼓掌的老习惯。 艰苦的岁月,激情燃烧的引岗工地,使年轻人经受了锻炼,三十多年后,他们不仅无怨无悔,反而十分珍惜那一段时间。他们说,在我们不断成长的道路上,引岗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姑娘小伙子们现在到哪里去了?赵进才、曹金书两位当年宣传队的领导,拉出了一个单子让我们过目: 毕东海,男,原宣传队二胡演奏员,现河北省著名诗人,其作品常见于国家级、省级报刊; 张文川,男,原宣传队歌手,现某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吕志国,男,原宣传队舞蹈演员,现为河北省预防、反对邪教办综合处处长; 王志民,男,原宣传队曲艺演员,现河北省话剧院演员; 李联景,女,原宣传队歌舞演员,现鹿泉市人民保险公司经理; 段淑芳,女,原宣传队歌舞演员,现石家庄铁运学校艺术教师; 郝素琴,女,原宣传队歌手,现鹿泉市丝弦剧团主演; 杨振英,女,原宣传队歌舞演员,现河北省科技情报所翻译;…… 还有几位当了国家干部、企业家,但更多的同志仍然在农村、在厂矿企业。他(她)们用自己永远青春的歌喉,永具活力的舞姿,活跃着最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