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看到雄伟的冶河渡槽,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响亮而亲切的名字——“土专家”张文庆。 张文庆是获鹿县(今鹿泉区下同)前东毗村人。他身材魁梧,宽宽的前额,两眼炯炯有神。张文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自1946年起就从事水利事业。他在水利、交通部门工作多年,先后参加过计三渠、源泉渠、绵右渠和县内的水库、塘坝、公路桥梁等大小500多项工程的勘测、设计,绘制过数以千计工程的图纸。经过长期在实践中摔打,熟练掌握了勘测、设计和施工等多种技术。1954年,张文庆怀着苛求知识的愿望,参加了省水利厅举办的水利勘测、设计培训班,这大概是他一生就读的最高学府了。在培训班,经过半年时间的学习,为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很快成为当时获鹿县水利战线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 二十多年来,张文庆主要苦干在水利战线上,为人民的水利事业创造了不少辉煌的业绩。但是,折腾来,折腾去,有渠无水的现实,让他这个多年的老水利也惘然若失。 1965年“引岗济冶”开始做前期工作,又唤起了他美妙的梦想,又开始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新的征程。1969年4月,引岗工程勘测设计的号角吹响,犹如北方春天一声滚滚春雷,震响在张文庆的心头。作为水利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亢奋之情自不必说,张文庆全身所有神经都被激活了,每一个细胞都兴奋了。张文庆和技术员宋正华、李织勤等同志,做为获鹿县的技术骨干,立即奔赴在勘测第一线。他们决心把多年来学习的勘测、设计技术,一古脑儿奉献给引岗渠。 张文庆撩开他那双走惯了山野河谷的大脚,爬山、涉水、越岭、跨涧,奔忙在二百余里的渠线上。在紧张的勘测中,张文庆因常年风餐露宿得下的胃病又复发了,痛得大汗淋漓。然而,久病成医的他并没有声张,只是抹一把汗水,偷偷的服下几片药,又继续战斗。就这样,经过几个多月的时间,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从渠首的岗南水库,一直徒步走到渠尾元氏县的“八一”水库。他和他的战友们又在设计室,精心设计,精确计算,反复比对,终于用心血、汗水绘制出引岗工程的蓝图。 1969年的初冬,当王常峪、霍北庄两个隧洞工程开工之后,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就是引岗渠横跨温塘河和冶河了。然而,通过两条大河所需的高压大口径水泥管,经过多少人四处奔波,仍渺然无望。情急之中,当指挥部领导和他们商量,引岗渠如何过冶河,修建石拱渡槽是否可行时,张文庆周身一热,认为这不失为良策。但凭借多年来的技术实践又感到,引岗渠要穿越两条大河,技术复杂,关系重大,他陷入了沉思。正当他跃跃欲试而又不敢贸然行事的时候,指挥部领导又找他谈话了。杜英杰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县里的领导们议论过好几次了,引岗渠过这两条大河的高压水泥管实在难找,是否改为修建渡槽,这样,既能节约大量的紧缺材料,又能增加许多平浇地。但问题在于如何修建大渡槽,我们没有经验,在技术上也没有底,究竟行不行,请你们技术人员慎重考虑,要作到万无一失。” 张文庆没有推辞,默默地率领技术人员首先在温塘河渡槽工地上开始了勘测、设计、计算大练兵,一场空前未有的攻关战打响了。 当河北省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温塘河石拱渡槽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土专家”张文庆更加增强了拿下冶河大渡槽设计的决心和信心。他和他的战友们又立即开始研究、着手设计更大的冶河渡槽。但是,冶河渡槽不同于温塘河渡槽。它的长度、高度,净跨度等技术要求,与温塘河渡槽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张文庆全身心投入到冶河渡槽的设计,在对比、权衡、推敲之中,寻找着最佳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计算,修倒虹吸水头降低太多,少浇几千亩地。再说到了下游,还会增加渠水进入元氏县 “八一”水库的难度,那怎么成啊。经过反复琢磨,张文庆说,为了既不降低水头,提高灌溉效益,又可以解决钢材、水泥等紧缺材料困难,施工方案采用渡槽最好。当引岗渠横跨冶河的图纸——一座长1170米,高26.3米,净跨度20米的空腹式石拱渡槽摆在大家面前时,不同的意见出现了。 那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当张文庆为了使渡槽设计既与旁边废弃的冶河铁路桥吻合,行洪时减少冲积物积聚,又美观大方,就把渡槽的净跨度由原来的10米改为15米,进而又改为20米时,从外面借聘来的一位技术人员犹疑了。他说,拱券20米的跨度,木材不足,钢材不足,分组拱券合龙尚无先例,风险太大。但是,“土专家”张文庆和他的一班技术人员却都一再坚持这个方案。因此,借聘的那个技术员为了洁身自好,就悄悄地不露面了,千斤重担一下子压在张文庆等同志身上。 当时,不善言辞的张文庆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凭着他多年来在泥水中滚打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志气,经过反复推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计算,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实验,在冶河上用心血书写着引岗儿女精心创作的不朽篇章。 多少年后,当张文庆回忆起那段不平凡的经历时,坦言说,那时候,当他的笔在图纸上刚刚写上20米跨度这个数据,外来的技术员因设计分歧而悄然离开的那一刻,他的压力还真不小。谁也没有干过这么浩大的工程,万一有个闪失,干砸了,责任大如天啊!当时,多亏有技术员宋正华、李织勤等同志的全力合作,有领导的鼓励支持,有广大民工的积极配合,不然我张文庆还真有点支撑不住呢! 一头扎在冶河工地的张文庆,已经有两个春节没有在家过了。其实,引岗渠早已成为他的家了,冶河渡槽早已成为他日思夜想、难以割舍的至亲至爱了。 张文庆患有胃病,家人关心他,惦记他,断不了来工地探望他。有一次,他的爱人李凤珍跑了几十里路来到冶河,给他送衣物和药品,可是跑遍了工棚却不见他的踪影。凤珍嗔着脸对贡承顺说:“老贡啊,你跑到哪儿把俺家文庆带到哪儿,你把他藏到哪里去了?你成年六辈子不让文庆回一趟家,和你在一起的日子比俺还多哩,你打算怎么着啊?”贡承顺笑着说:“嫂子呀,文庆哥可是恋上了冶河大渡槽,他心中的“她”比你漂亮多了,早把你忘了个一干二净。这会儿,说不定文庆哥又躲到哪儿,看呀,写呀,描呀,画呀,正在给他心中的“美人儿”巧妆打扮呢,心里哪还有你啊!”他们说着,笑着,笑得前仰后合,笑出了满眼的泪花儿。一阵开怀大笑过后,贡承顺又说:“嫂子,等着吧,等到冶河渡槽建成了,我再把文庆哥还给你!” 原来,那天,当张文庆的妻子李凤珍风尘仆仆地前来探望他的时候,他正在茫茫的冶河滩上,看看写写,描画着渡槽的图案,核对着渡槽的各种数据。 张文庆的确被冶河渡槽迷住了。他呕心沥血,没遍没数地到现场搞察看,不知经过了多少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埋头苦干,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又不知经过多少次讨论修改,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设计任务。 1972年8月,当奋战在冶河渡槽工地上的引岗大军,按照张文庆和战友们的精心设计,成功地把渡槽飞架在冶河上空的时候,不仅为工程节省了大量资金,节省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泥和钢材,而且,还对整个引岗工程有着普遍的示范意义。如此的长度,如此的高度,如此跨度的石拱渡槽都可以完成,那么,引岗渠要过下游的哪条沟河不能采用这种模式呢? 冶河石拱渡槽的成功,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从北京来的专家如是说:“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冶河渡槽不是用石头垒砌成的,而是建设者用心血铸就的。这个工程要让我们承担修建,就是国家拨给一亿元的资金,我们也不敢承接。可是它的设计竟是出自一位土专家之手,非同寻常呀!” 后来,因修改渡槽设计方案而不敢露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来了。他面对雄伟的冶河渡槽说:“看来技术重要,经验也很重要,但是,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勇气更重要”。他们被张文庆等同志的士气和志气所折服。长城般的冶河渡槽在冶河滩上矗立起来了,“土专家”张文庆这个名字和雄伟的冶河渡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80年,张文庆由县内闻名的“土专家”晋升为助理工程师,这大概是引岗渠造就的第一位工程师吧?1982年,张文庆被任命为县水利局副局长,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