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占洲,男,原籍四川省,老红军战士,1958年病退转到获鹿县获鹿镇七街。1971冬,主动要求到引岗渠工地当一名普通民工,是“红光隧洞”工地上年龄最大的一员。在劳动中,吴占洲不顾自己年龄大及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残,同年轻人一比一的拼命干。他处处留心工程进度,积极改进施工方法,在看到爆破当中60厘米的炮眼,只炸30厘米深度,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他心中焦急,经反复试验,创造了“打斜眼“方法,爆破深度可达90厘米。施工团党委在红光洞召开现场会,推广吴占洲经验。
王桂凤,女,平山县人。1971年参加引岗渠建设。由于引岗渠工程艰巨,各施工团均不愿接受女民工。王桂凤抱着“为妇女争口气”的决心,报名“战引岗”。在她的带动下,青年妇女走上了施工工地,平山施工团中出现了“铁姑娘战斗队”,王桂凤任队长。铁姑娘队进入施工现场时,正值数九寒天,又遇大雪。雪水与土冻在一处,坚硬异常,镐刨不下,锨挖不动,姑娘们采用钢镐加撬棍的办法,取土填方。在施工团中,铁姑娘队与男民工开展竞赛,早出工晚收工,与男民工比进度。男民工每天推土90余车,别人下班时,她还在干,结果,创造了半天推土百车的纪录。 胡金荣,女,石家庄市下乡知识青年,1969年胡金荣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获鹿县山尹村大队插队落户。引岗渠开工以后,她被工地上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和民工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她想:知识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依然决然来到引岗工地。 李吉瑞,车行公社人,在11号竖井民工排长,当时他才24岁。人们称他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排长”。 1970年5月,隧洞沥水越来越大,塌方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怕危险想回家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吉瑞来到了工地。他和同志们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他和同志们讨论修建引岗渠的重大意义,使同志们安心工地,积极参加引岗施工。他不仅是一位带领全排战沥水、战塌方隧洞施工的好排长,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业余时间帮助连队搞宣传从不讲价钱,饭前班后帮助房东打水扫地总是带头干。 1970年12月20日,井上寒风刺骨,井下沥水成溪,塌方频繁。李吉瑞和他的战友们不顾这些,你追我赶争向元旦献厚礼。整个11号竖井出现热气腾腾“抓革命,促生产”的的竞赛局面。他们虽然对隧洞内西南角多次排险,但是,枣儿、核桃大的碎石块不断从隧洞顶部落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民工们毫不畏惧,积极报名下井搞突击,打速决战。李吉瑞带领他的战友们,戴好安全帽,安排好安全措施,开始对这段隧洞进行衬砌。他们正在紧张垒砌的时候,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大石头从隧洞顶部塌了下来,石头溅起的水花使人们睁迷了眼,突然有人喊,吉瑞被砸住了,人们揉了揉眼睛,四下观望,发现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压在了李吉瑞的腿上,他昏倒在地。大家把他从隧洞中抢救上来,他清醒后,忍着巨痛询问伤着别人了没有。听到这里出了事故,领导、医生和后勤的同志都来了,经战地医生检查处理后迅速护送到了温塘医院。 次日清早,领导和同志们去看望他,还没等同志们开口,李吉瑞就说:“西边的塌方处理了没有,……能不能保证日进一米三?”他虽身负重伤,还在念念不忘工地施工。当连队领导给他念同志们给他的慰问信时,他含着眼泪说:“请转告同志们,我伤好了还回工地参战,完不成任务决不下火线”。连队领导回到工地向同志们传达了李吉瑞同志与伤痛搏斗的惊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