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管理的主要目地,一是保证灌溉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各级渠道以较小的损失,实现节水灌溉;三是推广应用新技术,对渠道进行更新改造。
-
总干渠22公里均为土渠,干渠80公里中有50公里曾作防渗处理,但多年运行后,仍出现诸多病、险情况如:填方决口,石墙倒塌,护坡滑坡,填方沉陷渗漏等。自1979年至1993年重大险情有:
1979年,获鹿县采石场段决口;
1981年,苇地沟填方决口;
1985年12月,阎堡填方决口;
1986年3月,封城桃园决口;
1986年9月,阎堡南决口;
1987年9月,回舍化肥厂决口;
1987月10月,黄泥桥剥口;
1987年12月,狼窝沟剥口;
1988年10月,西土门渗水;
1992年10月,范庄水库填方决口;
-
渠系运行中,各种建筑物除自然老化外,还有诸多损坏因素,主要有:沉陷、裂缝、倾斜、渗漏、滑坡、膨肚、冲刷、磨损及人为破坏。由于本灌区作到了经常性检查维修,使建筑物完好率经常保持在95%以上,从1983年至1993年进行重大维修共有12次,其中有:
1983年对睢常峪填方路涵漏水进行了返建砼防渗处理。
1985年,获鹿县采石场弃碴压坏人工网,管理处与该县有关部门联合采取措施,令采石场搬迁堆积物,避免了严重塌方事故。
1986年,对温塘渡槽出口泄水闸返建,安装钢闸板,保证了安全。
1986年,对西土门填方漏水进行“大开膛”,灰土夯填砼防渗。
1989年,为解决王常峪测站上排洪,专门修建排洪斗渠。
1989年
-
渠道淤积和渠内杂草是通水的两大障碍,其危害甚大。
淤积的主要原因有山洪发生和输水过程中泥沙沉降。
山洪淤积系因干渠右岸采石场密集,石渣石粉堆积山破,汛期即发生大量石渣、石粉冲入渠道,造成淤积。如不及时清除,便影响正常放水,甚至造成事故。
输水淤积原因主要是,渠线弯道多,纵坡缓,造成渠内水流紊乱,凹面冲凸面淤。尤其是引用冶河自然水源时节,其水中泥沙含量大,淤积重,每输入一次冶河水,渠道便增加一次淤积,故必须酌情采取措施,进行清理。有的地段每年要清淤一次,有的地段则隔三五年清淤一次。在一定时期后,全干渠要进行大清淤。
1991年,七亩至里庄8公里渠段,清淤10000余米3淤积物。同年,获鹿县境内50公里
-
为解决北方渠道冻胀问题,1992年国家实施水利科研究攻关项目—水库自流灌区大口径低压管道输水试点工程。
经冶河灌区管理处的积极争取,水利部水利电力科学院水利研究所领导者、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河北省水利厅、石家庄地区水利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水利部确定此项工程在冶河灌区进行试点,并补助冶河灌区10万元。
1993年4月5日,水利部农水司、河北省水利厅、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冶河灌区管理处正式签订项目合同,预算总投资35.5万元,水利部和河北省水利厅各拨款10万元,石家庄市水利局和获鹿县5万元,人工费由受益村承担,其余费用由冶河灌区自行筹措。
为搞好试点,冶河灌区管理处及上级主管部门,认真进行了选点工作,并请获鹿县政府和有关乡镇共同协商,初步选定在申后乡大李庄进行,后经河北省水利
-
干渠竣工初期,组织不健全,工程未配套,各地用水秩序混乱,跑水现象严重,新增灌溉地区用水技术落后,局部区域耕作制度粗放,条田过长,形成大水漫灌。许多地块小平大不平,干渠输水延续时间长,渗漏严重,用水陂矛盾颇多.随着管理机构的建立,矛盾逐渐化解,节约用水之目标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