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前夕,鹿泉市老干部局组织部分老干部到引岗渠参观,并在冶河渡槽碑亭瞻仰引岗渠纪念碑,大家对牺牲在引岗工地的同志表示敬仰。第一次目睹冶河渡槽的同志非常震惊,同志们为有这么浩大的工程而自豪,为有这样的富民工程而感到幸福,为有这样一代艰苦创业的人们而骄傲。
-
清明前夕,鹿泉市老干部局组织部分老干部到引岗渠参观,并在冶河渡槽碑亭瞻仰引岗渠纪念碑,大家对牺牲在引岗工地的同志表示敬仰。第一次目睹冶河渡槽的同志非常震惊,同志们为有这么浩大的工程而自豪,为有这样的富民工程而感到幸福,为有这样一代艰苦创业的人们而骄傲。
-
清明前夕,鹿泉市老干部局组织部分老干部到引岗渠参观,并在冶河渡槽碑亭瞻仰引岗渠纪念碑,大家对牺牲在引岗工地的同志表示敬仰。第一次目睹冶河渡槽的同志非常震惊,同志们为有这么浩大的工程而自豪,为有这样的富民工程而感到幸福,为有这样一代艰苦创业的人们而骄傲。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风唤醒蜂酿蜜,丽日催动蝶恋花。
-
我所读的《曾国藩日记》几个版本,首篇皆从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一开始。终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三日(第二天二月初四日逝世)。他在这漫长的44年中,天天写日记,详细记载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自己的思想。
我从他保留的日记中,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选注了792段思想性强的日记供大家阅读、研究、参考、借鉴。但是从道光二十五年二月至咸丰七年(1845——1857)12年的日记没有留下,成为憾事。
曾国藩,嘉庆16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县),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道光十八年
-
2008年3月20日,鹿泉市老干部局,在本市离退休干部例会上向到会同志赠送《水从柏坡岭下来》一书。这一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原石家庄地区的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修建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引岗渠的事迹,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此书是由鹿泉市原工商局长谢树坤,鹿泉籍原石家庄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张书亭和元氏县的远冰三同志合作撰写的。该书的出版得到了石家庄市水利局和鹿泉市委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该书出版后,石家庄市水利局及其下属单位冶河(引岗)管区管理处和作者共同向鹿泉市离退休干部及部分引岗民工赠送此书4000册。在这次会议上,他们请作者之一谢树坤同志讲述了此书的写作过程。会后,反响强烈,许多老干部高度赞扬引岗渠,高度评价这本书的出版。
-
2008年3月20日,鹿泉市老干部局,在本市离退休干部例会上向到会同志赠送《水从柏坡岭下来》一书。这一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原石家庄地区的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修建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引岗渠的事迹,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此书是由鹿泉市原工商局长谢树坤,鹿泉籍原石家庄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张书亭和元氏县的远冰三同志合作撰写的。该书的出版得到了石家庄市水利局和鹿泉市委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该书出版后,石家庄市水利局及其下属单位冶河(引岗)管区管理处和作者共同向鹿泉市离退休干部及部分引岗民工赠送此书4000册。在这次会议上,他们请作者之一谢树坤同志讲述了此书的写作过程。会后,反响强烈,许多老干部高度赞扬引岗渠,高度评价这本书的出版。
-
1.
2.
3.蝶恋花
4.蝶恋花
5.蝶恋花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右起原引岗施工团政委徐静、原县委书记缑增福、原施工团技术员宋正华(摄于2004年3月25日)。
2.右起原引岗施工团技术员宋正华、政委徐静,鹿泉市市长安树国(摄于2004年3月25日)。
3.原引岗施工团技术员宋正华(摄于2004年3月25日)。
4.右原引岗施工团政委徐静,左鹿泉市市长安树国(摄于2004年3月25日)。
5.2004年3月25日,纪念引岗渠低线通水受益30周年座谈会在主席台就座的同志有原获鹿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杜英杰,引岗渠施工团政委徐静,石家庄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卯生代表市水利局在座谈会致辞,鹿泉市市长安树国代表三县(市)在座谈会上致辞,石家庄市水利局副局长陈金城主持了会议ÿ
-
引岗渠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获鹿人民祖祖辈辈治水的继续,是水利战线上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多少年的摸索,是几任领导多少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中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的决策,是获鹿人民5年艰苦创业的结晶。
引岗渠在修建过程中,出现很多感人的事迹。特别是缑书记杜英杰书记那一班人,顶着压力,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扛着这个事。他们整天长在工地上,没明没夜地干。他带领全县干部拉小车送水泥、送石头的事没有录像,没有广播,全县人民都知道了,而且过去三十多年了,人们还历历在目,如同昨天。这就是政声人去后。中层感人的事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