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新闻信息 > 新闻信息 > 内容阅读
尧山壁在《燕赵晚报》撰文《柏坡岭下的“红旗渠”》

 

2008年4月10日,《燕赵晚报》B16“副刊|读书”版,“史海钩沉”专栏,在显著位置登载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柏坡岭下的“红旗渠”——读<水从柏坡岭下来>》一文。(全文如下)

柏坡岭下的“红旗渠”
——读《水从柏坡岭下来》
  ■ 尧山壁
  记得前几年张书亭给我说过,他们想写写引岗渠。我对这项水利工程有些了解,它跨山越水,工程浩大,如果放在今天施工,应该算得上国家级重点工程了。我当时十分支持他的想法。但好长时间再没听到什么消息,虽然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小聚。谁知三年之后,他居然把这部约有二十余万字的书稿送给我,让我提提意见或者写点什么。

  首先,我被《水从柏坡岭下来》这个书名所吸引。名字起得贴切自然,既点出本书的内容主题,又不是很直白,把他们试图弘扬的西柏坡精神隐逸其中,这是作者对引岗渠工程深刻感悟和提炼的结果。这本书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大体上都是生活中原有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字朴实,值得一读。

  我很欣赏他们的创作态度和选择题材的勇气。三位作者都是儿孙绕膝、六十岁出头的人了,过去曾经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搞长篇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如果不是对文学的痴迷,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会自找苦吃,啃这个大块的硬骨头。

  引岗渠是三十多年前建成通水的。它的竣工使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五六十万亩干旱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田。随着时间推移,其效益不仅未减,反而更加显著。可以说没有引岗渠,就没有河北省省会西部山区的蟠龙湖、龙凤湖、九景山庄、海山公园、新动物园等诸多景区,就不会有从根本上改变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的环城系列水上园林。引岗渠至今是石家庄历史上自己建设的最大农田水利项目。

  在引岗渠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工程浩大与资金物资不足的矛盾,有工程技术要求高而技术力量单薄和设备工艺落后的矛盾。最大的矛盾是工程上马与反对上马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决策、施工到试水的始终。这种矛盾斗争表现在许多方面,有时还很激烈,甚至直接涉及到引岗渠的生死存亡。

  本书作者选择了尊重历史,直面矛盾,并反映了解决矛盾的全过程。但他们不是为了作品生动而故意渲染夸大矛盾,而是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不同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作者在妥善处理这一尖锐矛盾时用心良苦,对持有不同意见者毫无丑化、批判、贬低之意,反而多有肯定和褒扬。这样写有事实依据,也合情合理,语气温和,留有余地,恰到好处。既描述了引岗人民在不同意见的压力下顽强拼搏的一面,表现了他们的胸怀大度,人物更加丰满,又不损害对立面的形象。我相信广大读者、包括当年对工程持不同意见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心服口服,一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效果。

  二百里引岗一条河,二百里引岗一支歌。清汪汪一渠春水,是热血奔流,是情感宣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涌动。引岗渠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也给子孙留下了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河南林县有条红旗渠,河北石家庄有条引岗渠。两条人工长河,一南一北,飘落太行,联袂共舞,展示着当代新愚公的风采,太行儿女的雄姿。说引岗渠是“第二条红旗渠”是当之无愧的,只不过引岗渠还不够重视文化的挖掘,宣传得太少太少,还不像红旗渠那样名扬四海。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们为引岗渠写书立传,为引岗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笔。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文坛大家到这里采风淘金,使引岗工程大放异彩。

  总之,这部史志性报告文学写得还是成功的,某些方面还有创新,颇有新意。但是由于作者是第一次搞长篇,难免存在不足。一是全书写得人物众多,上至省地县领导、军队领导,下至农村干部、基本群众、技术人员,大约有一百二三十人。这说明引岗渠的建成,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上上下下努力的结果。但人物多了,重点就不那么突出,有些人物写得比较好,事迹典型,形象生动、逼真;有些人物则显得单薄。二是全书结构上的纵切面是按工程时间顺序和矛盾演变过程一贯到底的,而横切面是以不同故事、不同人物、分门别类、成章成节写的,有相对独立性。由于横切面较大,个别地方使人感到脉络不十分清晰。如有机会再版,希望作者进一步向文学精品看齐,修改得更好一些,水平更高一些。
  
  《水从柏坡岭下来》 张书亭 远冰 谢树坤 中国文联出版社 2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