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致澄弟沅弟(安庆) 提示:曾国藩九月一日由安庆登舟,七日到达南京。十月十三日接到谕旨,命令他到湖北镇压捻军,将两江总督大印交李鸿章。他又回安庆了,给澄、沅弟写信,告知乡试有关情况。 主考于初四日进城,初六日进贡院,乡试入场大约一万三千余人。
提示:曾国藩于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又接了两江总督,又回到了南京。给澄、沅弟写信,告诉他们本次乡试情况。 余于十四日入闱[1]写榜,是夜二更发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闱墨[2]极好,为三十年来所未有。
提示:曾国藩同治四年五月三日又接到命令,到山东镇压捻军。二十五日动身起程。在途中临淮写信,劝导弟弟们,建立了大功,受到怀疑、诽谤,即使圣贤也免不了心中抑郁、满腹牢骚。然而毕竟大功告成,心里终究可以怡然自得,对非议只可付之一笑。 注解:
提示:然而,即使上天的意志也不能只有宽容而没有狠毒,王政不能只有恩泽而没有威严。 ……天道不能有舒而无惨[1],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注解:
提示:曾国藩在山东济宁给澄、沅二弟写信,劝导这次到湖北任巡抚,既不能学沈、蒋沽名钓誉,也不能像郭云仙那样讥讽、侮辱绅士,否则就会陷入困境。大致说来,在礼貌方面应该谦恭,在银钱方面应该手松一点,背后不说别人坏话,这样不感激你也不会怨恨你。 弟此次赴鄂(任巡抚),虽不必效沈、蒋之枉道干誉[1],然亦不可如云仙之讥侮绅士,动成荆棘[2]。大约礼貌宜恭,银钱宜松,背后不宜多着贬词,纵不见德[3],亦可以远怨矣[4]。
提示:教导沅弟在用人上谨慎不要有冗员,在修养上不自满,不自以为是。这样就可以免受别人责备,自己的名声也不至于受到损坏。 督抚本不易[1]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败挫而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而其物议[2]沸腾、被人参劾者,每在于用人之不当。沅弟爱博而面软,向来用人失之于率[3],失之于冗[4]。以后宜慎选贤员,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数员,以救冗字之弊。位高而资浅,貌贵温恭,心贵谦下。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5]存一自是之见。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于咎戾[6],不坠令名。至嘱至嘱,幸勿以为泛常之语而忽视之[7]。 注[1]、易:容易。[2]、物议:众人的批评。[3]、率:轻率。
提示:曾国藩在河南周口写信,教导沅弟要谨记祖训,商量他俩如何配合,免得下场时栽跟头。 星冈公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又云:“怕临老打扫脚棍。”……望弟平平和和作一二年,送阿兄上岸后,再行轰轰烈烈做去。至嘱至嘱!
提示:曾国藩在河南周口写信教导沅弟,回忆过去接受教训,并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几次失败总结,过去认为自己本领大,别人事事不对。现在才醒悟,要以发奋图强、办事圆融为根本原则,以不怨天不尤人为处事方法。多做自我批评,一定能进步。 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1]。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2]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3],以不怨不尤为用[4]。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常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5],似可学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箴砭[6],必有大进。 注解:
提示:曾国藩剿捻失败,正月初三接旨回两江总督任。给澄弟写信,说明只要不贪财,不投机取巧,不沽名钓誉,不骄傲自满,有些灾祸也可以减轻一些。 祸咎[1]之来,本难逆料[2],然惟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3]、不骄盈四者,究可弥缝一二。 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