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曾国藩日记》选注 > 一、问学篇 > 内容阅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7、拜倭民峰前辈、先生言“研几”① 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研几也。周子曰:“几善恶。”中庸日:“潜虽伏矣,亦孔之照。”刘念台先生日:“卜动念以如风。”皆谓此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又云:人心善恶之几,与国家治乱之见相通。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研几:用,心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或实验求得知识。

8、早起,高诵养气章,似有所会①,愿终身私淑②孟子。虽造次颠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须臾③不离,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万一。昏浊如此,恐旋即④背弃也。戒之!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五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会:领会。
②私淑:《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歧注:“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后对自己所敬仰而不得从学的前辈常自称为“私淑弟子”。
③须支:片刻。
④ 旋即:不久。

9、三十二初度。同年十人在寓中会课。绝早①客来,灯后方散。出题太难,又以生辰,同人皆不完卷,余亦不作,无恒!主人气先散慢,故众亦懒散,说话又多戏谑。是日酒食较丰,而大人寿辰反菲,颠倒错谬,总由不静故,应酬稍繁之时,便漫无纪律。戏作自寿诗,限三讲全韵。以已之能病人②,浅露极矣!客散后,走何贞子处。夜已深,尚不在家静养,何③浮躁也!与子敬久谈后,子贞归。兄弟立次④ 予自寿诗韵,欣羡其才,何为人骛外之见如此其重,而为己⑤之志如此其不坚也。真浊物矣!归已三更。今日精力疲乏,明日读书,必不入。记本日事。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绝早:极早。
②“以己”之能病人:用自己的长处来为难别人。
③ 何:多么。
④次:和。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⑤为己:指加强自己的德行修养。

10、巳刻,冯树堂来,与论“虚”字体用①及大学要略。树堂极虚心,我所不及。读书穷理,不办②得极虚之心,则先自窒③矣。……走何子敬处,渠生辰,明知尽可不去, 而心一散慢,便有世俗周旋底意思,又有姑且随流底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④,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戒之! …··本日在何宅听唱昆腔,我心甚静且和,因思古乐陶情淑性,其入人之深当何如?礼乐不兴,小学⑤不明,天下所以少成材也。吾齿⑥长矣,而诗书六艺一无所识,志不立,过不改,欲求无忝⑦所生,难矣!记本日事。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体用: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体是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②办:料理,具备。
③窒:阻塞不通。
④葛根:比喻纠缠不清的各种杂念。
⑤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⑥齿:岁数,年龄。
⑦黍:辱、愧。

11、意欲节劳,而游思仍多。心动则神疲,静则神裕,不得徒以旷功坐废为敬身①,所谓认贼作子也。……艮峰前辈言:无闲最难,圣人之纯亦不已,颜子之“三月不违”,此不可学,即“日月之至”,亦非诸贤不能②,“至”字煞③宜体会。我辈但宜继继续续求其时习而说④。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⑤也不密⑥,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回: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溺焉⑦ 既深,动辄发见⑧ ,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余比告先生,谓素有忿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既而⑨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如果神明,如日月之升,既此以求其继继续续者,即所谓缉熙⑩也。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甘七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不得以……敬身:不可把无所事事、坐养废业看作敬身。
②颜子……不能;颜子,颜渊,孔子学生,贫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的德行时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日记中“三月不违”、“日月之至”则出于此。此不可学,意为这是我们学不了,难做到的。非诸贤不能,意为只有诸贤者(即孔子弟子)才能做到。日月之至,至表示其限,意为或一日为期,或一月为期,都不如颜回能坚持长久。
③ 煞:十分,极。
④时习而说:说,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⑤省身:检查自身。
⑥密;细密,周全。
⑦溺焉:沉溺,沉浸其中。
⑧动辄发见:前不动就可体现出来。发见:发现。
⑨既而:不久,随后。
⑩缉熙:光明貌。

12、至岱云处看日课。岱云近日志日坚①而识日卓越。阅之喜极无言。平日好善之心,颇有若己有之②之诚,而前日读筠仙诗,本日观岱云课,尤中心好之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志日坚:意志一天比一天坚定。
②若己有之:好象是自己所有。

13、意欲急读完易经,遂草草读过,全无所得,不知此心忙着甚么,可哑然一笑也。……树堂昨日送日课册① 见示②,余本日午刻细读一遍,妄加批语,树堂乃深采录③,虚心固④胜我十倍。又索现余此册,亦不甚规弹⑤,何树堂但知责己,而我偏工⑥责人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日课册:日记。
②见示:让我看。
③深采录:(对于所加批语)十分重视地加于采纳。
④固:本来。
⑤规弹:批评。
⑥工:善于,擅长。
14、归,仍抄题解,此所谓玩物丧志者也。因作诗而翻名人集,有剽窃①底意思。乐府题解不细看全部,仅钞李集题,又不求真知,有苟且急遽底毛病。易与古文俱未完,而忽②迁业,有无恒底毛病。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剽窃:抄袭窃取(别人的著作)。
②忽:突然。

15、早起,誊昨夜诗,尽改换大半。饭后。走何子敬处,欲与之谈诗,凡有所作,辄自适意,由于读书少,见理浅,故器小易盈①,如是可耻之至!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器小易盈:德量小容易自满。

16、早起,思将昨夜三诗誊稿,了此一事,然后静心读书。乃方誉之时,意欲求工,展转不安,心愈迫,思愈棘,直至午正方誊好。因要发家信,又思作诗寄弟,千情缠绵,苦思不得一句。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平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源①,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其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②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蕴酿③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拙④,所谓修词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日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谨记谨记。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原:源。
②镌制:雕刻:雕琢。
③蕴酿:积聚。
④拙:笨。

17、更初,何子贞来,谈诗文甚知要得艺通于道之旨①。子贞真能自树立者也。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谈诗文……之旨:‘他’谈论诗文深深明白一定要懂得诗文与儒道相同的道理。谢批,儒道,系儒家经典。

18、旋竹如来,深谈良久,如饮醇缪,不能改过,实辜良友契①许之情矣。负负然②。安得竹如一日受特达③之知,遂尔痛偿斯愿耶?……饭后,拜客三处,至蕙西处,备④闻卓识不言。蕙西学识过我十倍,而见许⑤甚厚,如竹如之所以许我者,良友远期,何以克⑥赴,终身抱惭而已。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契:投合。
②负负然:非常惭愧的样子。
③特达:接受朝庭的特殊知遇。王褒《四子讲德论》“夫特达而相知者,千载之一遇也。”
④备:完全。
⑤许:赞许,期望。
⑥克:能。

19、座间,晤姜樟圃、崔芋堂及朱廉甫前辈。姜长于形势①,足迹便天下,口若悬河;崔长于同赋。予力戒多言,恐毫无实学,而声闻日广也。……是田间樟圃言,镇旱兵长春,字松心,将材也。虚衷②下士,爱士卒,又娴③文事。廉甫闻而舞蹈,好贤之诚不可及。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842年。

注解:
①长于形势:擅长地理。
②虚衷:虚心。
③娴:熟习。

20、晏起,可恨。读史。恐本夜有事耽搁,至午初方毕。何子贞作祖父母寿文,读之甚惬心。而以①后半叙次,不甚似祖大人气象,意欲自加润色② ,良久,乃修饰妥当,持稿示蕙西,蕙西责予回:“子孙孝思,曾不系乎此,此世俗所谓尊其亲者也。君不宜以此逐逐,徒浪费耳。且君只拟作一副寿屏,既请于序撰文,不宜复商之子贞;子贞作文,君亦不得赞一词,节次差缪③,总为俗见所蔽,遂致小事都迷。”闻言悚然,回看子序文,良④深远绝俗,益⑤信闻誊言则气易骄,闻箴言则心易虚,良友夹持可少乎哉?因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