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夜与子序畅叙,言读书之道,朝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①。吾辈自己先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注解: 62、余生平以无恒之故,百无一成。即写字一端,用力亦不少,而时进时退,时好之,时不好之,时慕欧、柳,时慕赵、董,趋向无定,作辍靡常①,学古文则趋向略有所定,亦以不常作之故,卒无所成;每用悔叹②。“人而无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③”,诚哉,是言也。 注解: 63、闻子序谈“养气章”,末四节。言孔子之所以异于伯夷、伊尹①者,不在高处;而在平处,不在隆处,而在污处。污者,平也、下也、庸也。夷、尹之圣,以其隆高而异于众人也。孔子之圣,以其平庸污下而无以异于众人也。宰我②之论,尧舜以勋业而隆,孔子以并无勋业而污。子贡③ 之论,百王以礼乐而隆,孔子以并无礼乐而污。有若④之论,他⑤ 圣人以出类拔萃而隆,孔子以即在类萃之中,不出不拔而自处于污,以污下而同于众人。此其所以异于夷、尹也,此其所以为生民所未有也⑥ 。 注解: 64、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①。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梓匠②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③之巧也。吾于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成。人有恒言④,曰“妙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⑤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⑥,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⑦ 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注解: 65、观何廉方书扇头小字,倜傥权奇①,自成风格。余年已五十,而作书无一定之风格,屡有迁变,殊为可愧。古文一事,寸心颇有一定之风格,而作之太少,不足以自证自慰。至于居家之道,治军之法,与人酬应之方,亦皆无一定之风格。传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又曰:“君子成德之称。”余一无所成,其不足为君子也明矣。 注解: 66、读书之道,杜元凯称,若江海之侵、膏泽之润;若见闻太寡,蕴蓄太浅,譬犹一勺之水,断元转相灌注、润泽丰美之象,故君子不可以小道自域①也。 注解: 67、本日,与子序言圣人之道,亦由学问、阅历渐推渐广,渐习渐熟,以至于四达不悖。因戏称曰:乡人有终年赌博而破家者,语人曰:“吾赌则输矣,而赠之道精美。”从古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①,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老也。程子解孟子“苦劳俄乏,拂乱动忍”等语曰,“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亦以赌输问道精之义为近。子序笑应之。 注解: 68、余近日常写大字,渐有长进,而不甚贯气①,盖缘结体②之际,不能字字一律,如或上松下紧,或上紧下一松,或上松下紧,或上紧下松,或左大右小,或右大左小,均须始终一律,乃成体段③。余字取势④,本系左大右小,而不能一律,故恒无所成。推之作古文辞,亦自有体势⑤,须篇篇一律,乃为成章。办事亦自有体势,须事事一律,乃为成材。言语动作亦自有体势,项目日一律,乃为成德,否则,载沉载浮⑥,终无所成矣。 注解: 69、老年作文,颇觉吃力,而机势全不凑泊①,总由少作太生之故耳。 注解: 70、夜与次青论古文之法。次青天分高,成就当未可量。是日 自香山、陆放翁之襟怀澹宕,殊不可及。古文家胸思襟虽淡泊,而笔下难于写出。思一为之,以写淡定①之怀,古所谓一卷冰雪文者也。 注解: 71、读震川文数首,所谓风雪中读之,一似嚼冰雪者,信①为清洁,而波澜意度②,犹嫌不足以发挥奇趣。 注解: 72、改信稿四件,内一件与邓寅皆,论儿子读书,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73、许仙屏谈及勒少仲之言虞永兴① 夫子庙堂碑,笔法备尽,前而二王及六朝诸上天智永禅师,后而欧、诸、颜。柳用笔长处,无不包蕴其中,可谓知言②。 注解: 74、写大挂屏三页,字径四寸,约三百字①。 注解: 75、午刻,拜徐柳臣前辈,语及纪泽草字,深蒙许可。且言渠所见之人,未有廿一岁能及此者;余以不能沉雄深入为虑,柳臣言作字如学射,当使活劲,不可使拙劲;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皆蠢而无礼,不可误学。名言也! 76、因思古人成一小技,皆当有庖丁解牛,勾蝼承周蜩之意① 况古文之道,至大且精,岂可以浅尝薄而冀其有成者②! 注解: 77、是夕,思作书者直临贴、摹临;作文作诗皆宜专学一家,乃易长进。然则作人之道,亦宜专学一古人,或得今人之贤者而师法之,庶易长进①。 注解: 78、思古文之道,谋篇布势①是一段最大工夫。书经、左传,每一篇空处较多,实处较少;旁面较多,正面较少。精神注②于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到处皆目也。线索要如蛛丝马迹,丝不可过粗,迹不可太密也。 注解: 79、是夕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而敬,恕、诚、静、勤、润六者,缺一不可;学成,以三经。三支、三字、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