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偶思古文、古诗最可学者,占八句云:“诗①之节,书②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将终日三复,冀有万一之合。 同治五年正月十五日 北征途中于徐州 公元1866年 注解: ①、诗:《诗经》, ②、书:《书经》即《尚书》。
160、夜写零字颇多,略有所会,于昔年“体如鹰”四句之外又添四句,曰“点如珠,面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内跌宕,外拙直;鹅转颈,屋漏痕。” 同治五年三月十三日 北征途中于山东济宁 公元1866年
161、写零字颇多,司北海上取直势,下取横势,左取直势,右取横势之法。大约直势本于秦篆,横势本于汉隶;直势盛于右军,暨东晋诸贴,横势盛于三魏诸碑。唐初欧公用直势,诸公用横势,李公则兼用二势。 同治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北征途中于山东济宁 公元1866年
162、习字一纸,悟古人用笔之法,戏为诗二句云:“龙作欠身戏海水,鹰揩倦眼搏秋旻①”。 同治五年四月三十日 北征途中山东济宁 公元1866年 注解: ①、旻min:天,秋天。 ②、
163、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定以后楷书学虞、刘、李、王,取横势,以求自然之致,利在稍肥;行书学欧、张、黄、郑,取直势,以尽睨视①之态,利在稍瘦。二者兼营并进,庶有归一条鞭②之时。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九日 北征途中周家口 公元1866年 注解: ①、睨ni视:斜着眼睛看。 ②、一条鞭:融为一体之意。
164、日内作字,手甚吃力,拟用“跌欹①注卷”四字诀为之,用力轻匀,或转可历久不变。 同治五年十月初八日 北征途中周家口 公元1866年 注解: ①、欹qi:同“敧”,倾斜。
165、二更后温古文。文家之有气势,亦犹书家有黄山谷、赵松雪辈,凌空而行,不必尽合于理法,但求气之昌①耳。故南宋以后文人好言义理者,气皆不盛。大抵凡事皆宜以气为主,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否则气既衰苶②,说理虽精,未有不可厌者。犹之作字者,气不贯注,虽笔笔有法,不足观也。 同治五年十月十四日 北征途中周家口 公元1866年 注解: ①、昌:发扬,畅达。 ②、衰苶:衰落,疲惫。苶nie,疲惫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