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庄镇(Shang zhuang zhen),位于鹿泉市南部,1996年1月,上庄镇和韩庄乡合并为上庄镇,系靠石家庄市闹市区最近的乡镇之一。
上庄镇境域东靠石家庄市桥西区,南和铜冶镇接壤,西与白鹿泉乡和城关镇交界并有小部分和井陉县相连,北与鹿泉市开发区为邻,总面积48.72平方公里。
两个乡镇合并后辖辖大车行、上庄、台头、大宋楼、小宋楼、南庄、辛庄、大王庙、韩庄、王庄、谷庄、洞沟、小李庄、庄窝、小车行、钟家庄16个行政村,9294户,31158人,其中男性15591人,女性15567人;土地40968亩,林地23500亩。
2005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4.6亿元,经济总收入实现19亿元,财政收入236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396元。
2009年上庄镇财政收入1亿元。
1988年,台头村办企业(后转为县办)方宝工具厂生产的“方宝”牌防暴工具,获第37届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
中山西路穿越本镇北部;
槐安西路穿越本镇中部,连接沿山公路和环市高速(青银高速公路);
京赞公路(从北京过行唐、灵寿、鹿泉等县市至赞皇)南北向穿过本镇中部,连接中山西路和槐安路;
引岗渠、源泉渠、计三渠穿越本镇山区、丘陵、平原;西部丘陵地带利用自然沟壑修建塘坝,以引岗渠、源泉渠为水源蓄水。
西有龙池山,山下有龙泉寺,寺乃因泉得名,更深夜静,如雨打树梢作响。诗曰“更有龙泉施夜雨”为获鹿八景之一。
原本镇横山村(现划归开发区)村南有横山(翠屏山)。此地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唯此山东西走向,“横列县前,状若屏风”,诗曰“云开横岭翠屏生”为获鹿八景之一。
狸虎山,位于本镇钟家庄西南部。秀山,位于本镇钟家庄村东。
双凤山陵园,位于本镇台头村西北。
上庄镇的区位优势、使这里成为各地投资建厂、开发房地产的热土,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石家庄市的西花园。
区划归属
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属:
同冶社领村二,大车行、小车行。
永壁社领村五,南庄、小宋楼、大宋楼、西良相、永壁。
任村社领村十六,庄窝、谷家庄、小李家庄、洞沟、韩家庄、钟家庄等。
郑家庄社领村二十,符家庄、申后、方台、横山、上庄、台头等。
二、民国初期
上庄镇属第五区即铜冶区,铜冶区管辖33村,辖南铜冶、北铜冶、西铜冶、南甘子、北甘子、任村、羊角庄、北故邑、南故邑、乔门沟、岭底、上寨、南寨、北寨、梁庄、常河、山尹村、南平同、东郭庄、西郭庄、山南张庄、大宋楼、小宋楼、南庄、大车行、韩庄、小李庄、小车行、谷庄、庄窝、洞沟、南辛庄、钟家庄、王庄等村。上庄、台头属振头区。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前期,城市、铁路沿线敌强我弱,我方无社区设置。
1943年1月,中共元(氏)获(鹿)县委和元获县政府在井陉县长峪村成立。下辖五个区,获鹿路南村庄分属四区和五区。
铜冶一带属五区,辖南铜冶、西铜冶、北铜冶、南故邑、北故邑、上寨、北寨、南寨,梁庄、常河、韩庄、洞沟、谷庄、庄窝、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大车行、小车行、水峪、荷莲峪、梁庄、武家庄等村和井陉县的长峪、金柱、苗峪、前亭、后亭、石佛等村,以及元氏县的北紫沟、南紫沟、王家庄等村,亦称元井获区,至1945年2月。
1944年冬,上级派遣20余名工作人员,到元氏县割髭岭筹建获鹿(路南)县委、抗日县政府,1945年2月,在井陉县鸭庄成立。机关驻地有获鹿县的岭底、上寨、常河,元氏县的西岭底、北紫沟、高家峪以及井陉县的割髭岭的鸭庄,至1945年10月撤销。
下辖社区分三个阶段
①、2个区设置阶段(1945年2月——5月),沿袭了元获县时获鹿境内的设置,即四区(永壁以南封龙山以东)、五区即铜冶一带,辖南铜冶、西铜冶、北铜冶、南故邑、北故邑、上寨、北寨、南寨,梁庄、常河、韩庄、洞沟、谷庄、庄窝、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大车行、小车行、水峪、荷莲峪、梁庄、武家庄等村和井陉县的长峪、金柱、苗峪、前亭、后亭、石佛等村,以及元氏县的北紫沟、南紫沟、王家庄等村。
②、3个区设置阶段(1945年5月——8月)
上庄镇一带属二区,管辖大车行、小车行、韩庄、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上庄、梁庄、武家庄、水峪等村。
③、4个区设置阶段(1945年8月——10月)
上庄镇一带属四区,管辖大车行、小车行、庄窝、谷庄、岭底、韩庄、洞沟、王家庄、李家庄、辛庄、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南庄、大王庙等村。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上级派员筹建中共获鹿(路南)县委,9月,正式成立。1945年10月,上级撤销获鹿(路南)抗日县政府,设立获鹿(路南)县政府。机关驻地先后在梁家庄、常河、南故邑、南铜冶和元氏县的西岭底、石板沟、北马村、北紫沟等村。
区划沿革分为两个阶段:
①、4个区设置(1945年10月——1946年6月),沿袭了抗日政府结束时4个区的建制。
上庄镇一带属四区,管辖大车行、小车行、庄窝、谷庄、岭底、韩庄、洞沟、王家庄、李家庄、辛庄、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南庄、大王庙等村。
②、3个区设置(1946年6月——1947年12月)
上庄镇一带属二区,管辖梁庄、武家庄、水峪、菏莲峪、上聂庄、下聂庄、黄峪、李家庄、杜家庄、张家庄、郑家庄、符家庄、横山、申后、方台、大车行、小车行、韩庄、辛庄、钟家庄、洞沟、王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南庄、大王庙、庄窝、谷庄等村,机关驻地水峪。
五、解放以后
1948年1月12日,获鹿县路南、路北合并,获鹿县划为10个区(市)。至1949年9月。
上庄镇一带属八区,驻大车行,辖石桥、西简良、孔寨、方台、横山、申后、上庄、台头、张营、南庄、大车行、小车行、南辛庄、王庄、小李庄、洞沟、韩庄、谷庄、庄窝、钟庄、大宋楼、小宋楼、22村。
六、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全县设九个区和城关区。
上庄镇一带属第八区,驻大车行,辖大车行、南庄、小宋楼、大宋楼、台头、上庄、张营、孔寨、石桥、方台、西简良、申后、横山、南辛庄、王家庄、小李庄、洞沟、韩庄、谷庄、小车行、庄窝、钟家庄22个行政村。
1950年1月——5月,全县八区设置。
上庄镇一带属第二区,驻大车行,辖大车行、南庄、小宋楼、大宋楼、台头、上庄、张营、孔寨、石桥、方台、西简良、申后、横山、南辛庄、王家庄、小李庄、洞沟、韩庄、谷庄、小车行、庄窝、钟家庄、于底(含岳村铺)、岳村、康庄、南新城、北新城、徐家庄、东马庄、西马庄、东庄、高庄32个行政村。
1950年6月——1953年夏,全县六区设置。
上庄镇一带属第三区,驻南铜冶,辖南铜冶、北铜冶、南甘子、北甘子、山尹村、西铜冶、南平同、北故邑、东任村、西任村、南任村、东郭庄、羊角庄、南故邑、上寨、梁庄、岭底、韩家园、西郭庄、大宋楼、南庄、大车行、山南张庄、乔门沟、常河、南寨、北寨、庄窝、韩庄、小李庄、小车行、谷庄、洞沟、南辛庄、小宋楼、钟家庄、王庄37个行政村。
1953年5月——全县下设6区(镇)和57个乡5个乡级镇。
属第二区(永壁)的有:
台头乡,辖台头、上庄。
属第三区(铜冶)的有:
韩庄乡,辖韩庄、王庄、小李庄、洞沟。
庄窝乡,辖庄窝、小车行、谷庄、钟家庄。
大车行乡,辖大车行、南庄、南辛庄。
大宋楼乡,辖大宋楼、小宋楼。
1956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下设24(后改为22)个乡(镇)
南庄乡,辖南庄、台头、上庄、大宋楼、小宋楼、大车行6村。
小车行乡,辖小车行、庄窝、钟家庄、谷庄、南辛庄、王庄、小李庄、洞沟、韩庄9村。
七、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人民公社。
铜冶一带为第三人民公社,(管辖原三区范围)驻南铜冶,9月25日改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为铜冶人民公社。铜冶人民公社下设南铜冶、韩庄、车行、宋楼、任村、上寨、故邑7个管理区,辖33个村。
1958年11月6日,获鹿县与井陉县合并,接受井陉县领导。
1958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设,获鹿县管辖部分改为石家庄市获鹿区。
1960年3月,石家庄专、市合并,撤销石家庄市获鹿区,改为井陉县领导。
1960年6月,从井陉县析出,改受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5月,公社规模划小,原获鹿县辖区划为22个公社(包括王角)。除永壁、高迁、寺家庄三个公社继续归石家庄市桥西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其他全县19个公社由于获鹿县和井陉县第三次合并归井陉县管辖。
原铜冶公社时的车行、宋楼两个管理区划属车行公社。韩庄管理区划为韩庄公社。
1962年1月1日,恢复获鹿县建制,原获鹿县辖区复归获鹿县,沿袭22个公社203个大队(村),受石家庄专去领导。
上庄镇的前身为大车行公社,辖大车行、上庄、台头、大宋楼、小宋楼、南庄、辛庄、大王庙8个生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