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历史事件\风土人情 > 内容阅读
安娥——富有才情的红色女词作家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安娥与田汉的塑像。(冯建君摄)

每当孩子们唱起“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有一个人的名字也常常会被提及,她就是中国著名剧作家、作词家、诗人安娥,——《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的夫人。

安娥,原名张式沅,曾用名何平、张菊生,地下工作化名张瑛,河北省获鹿县范谈村(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人。她从小就个性独立,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人生。20岁时安娥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就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著名剧作家田汉。充满革命热情的安娥深深吸引了田汉,二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33年,安娥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经人介绍,进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工作。此后的4年时间里,她和聂耳等人合作,先后为《女性的呐喊》、《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路是我们开》、《我们不怕流血》、《抗敌歌》、《战士哀歌》等进步歌曲和救亡歌曲创作歌词。其中,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渔光曲》的同名主题曲也出自她之手。随着电影的公映,“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也传遍大街小巷,就连彼时在狱中的田汉,也因为听到这首歌曲,愁思满怀,提笔写下了《狱中怀安娥》:“君应爱极翻成恨,我亦柔中颇有刚。欲待相忘怎忘得,声声新曲唱渔光。”

这一时期,安娥最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当属创作于1936年、任光谱曲的群众歌曲《打回老家去》,简洁明朗、铿锵有力的歌词,唱出了当时不屈的中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这首歌被认为是仅次于《义勇军进行曲》的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一度成为响亮的抗日口号。

安娥和聂耳合作创作的那首妇孺皆知、朗朗上口的《卖报歌》,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当时,聂耳对上海霞飞路上一个卖报小姑娘悦耳的叫卖声非常喜欢,听着颇像一首动人的歌。这个小姑娘家境贫寒,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活。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一首《卖报歌》。聂耳把这个想法告诉安娥,安娥很快就写好了歌词。聂耳谱好曲后,找到卖报的小姑娘,当面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耳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能唱出来,我就可以边卖报边唱了。”聂耳回来就与安娥商量,安娥在歌词里添上了一句“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歌一边卖报,报纸卖得又多又快。

2008年,安娥百年诞辰之际,安娥的儿子田大畏,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一半骨灰埋在太行山下滹沱河畔的石家庄,在经历了漂泊、动荡、激情与牺牲之后,安娥,这位富有才情的红色女杰终于魂归故里。如今,安娥和田汉的塑像就耸立在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的英烈墓区,塑像中的安娥身穿旗袍,昂首向前,生动地再现了奋战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化思潮中的这位神秘的革命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