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潘之光的革命生涯中,有许多值得自己留恋的地方。但是,他最钟情、最关爱、最向往的人生乐土是引岗渠。 潘之光生前毅然决定将引岗渠做为自己过世后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慎重选择的结果。他既然把自己的遗愿寄托在引岗渠,毫无疑问,那里一定有最为宝贵的东西感召着他。 潘之光,原籍霸县人,身材不高,脸庞清瘦,脾气正直。1938年参加革命,参与了闻名的“冀中高蠡暴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调到获鹿县工作。解放后,他曾担任过获鹿县人民银行行长,还在工业、财贸等部门工作过。潘之光作为一位老干部、老党员,为获鹿县的发展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获鹿县人民不会忘记他。 潘之光是个务实的人。他脚踏实地,不说假话,在他所走过的单位中,都有过“倔老头”的赞誉。但是,就因为他耿直认真,一丝不苟,有时也“得罪”人。 1968年春夏交替时节,潘之光到获鹿县最西边的一个小山村——白鹿泉公社西杨庄村,当时,这个贫困的小山村,不仅靠天吃饭,而且,连人畜饮水也全靠旱井。他来到这里每天仍然上山劳动,那时候,尽管山区生活很苦,他还是坚持按规定每天交纳一斤四两粮票三角五分钱的菜金。这里的人们淳朴、厚道,有的人家同情他,给他做好的吃。这时他仍然想到的是别人,他说:“千万别这样,我知道你们山区人们的日子很苦。”有的人家看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吃得很少,干脆不收他的饭费。他坚决地说:“不行啊,那是规定!”尽管他多次拒绝了人们的好意,心里却说:“获鹿县呀获鹿县,这里的群众多好啊!” 时隔不久他被调到引岗渠冶河工地,具体负责引岗渠物资仓库工作。从此,潘之光感觉到,自己好象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片从未有过的净土。 作为在获鹿县工作多年的老干部、老党员,潘之光深知获鹿县经济发展的最大症结在于水。有水兴,无水忧,没有水,万事无从谈起。获鹿县和其他干旱缺水的地方一样,人和大自然的抗争,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水字。他在担任银行行长的日子里,为了水,政府每年投放不少资金支援水利建设。渠开了一条又一条,水利设施建设了一个又一个,虽然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但是,一切努力,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在这片干渴的土地上,没有足够的水源啊! 工地仓库管理工作,对一般人来说,或许是个比较清闲的差事。但潘之光却象当年任银行行长当家理财那样,办事认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他把仓库清理得干干净净,各种物资摆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保存得完好无损。大批物资的入库、分类、发放,一丝不苟,账目登记一清二楚。他还主动帮助进出库人员搬运东西,对临时入库的机械擦拭加油,以保证随时取出,随时能用得上。当时工地上进出库最多的是水泥,那时,水泥也是紧缺物资。他象大管家一样精打细算,严格管理。要求领取水泥的施工队必须先交回空袋,再领取水泥。自己不顾脏累,把袋子里的残留水泥一点一点抖擞出来再用。把空袋子一捆一捆积攒起来,仅此一项为工地增收节支一万多元。 潘之光的主人翁工作姿态感染和激励着大家。青年民工把他视为老前辈,休息时间请他讲他当年的革命故事。施工团的干部们对潘之光的工作既放手,又放心,对他问寒问暖,关怀备至。人们看到,引岗工地上那辆只有团长、政委才能坐的破吉普里,经常有潘之光的身影。工地上有什么困难,还让他帮助出主意,出谋划策,真正把他作为老领导看待。 引岗工程苦战五个春秋,胜利通水。在三县人民受益的大喜日子,潘之光也曾站在高高的冶河渡槽桥头,凝望着那条穿山跨河,闪闪滚动的长龙,自豪地说:“引岗渠所用的物资都经过我的手,这辈子能干这一件事也算不亏了。” 潘之光离休之后,到北京子女那里安度晚年。居住在北京的高楼大厦里,他也曾有过舒适的感觉,而他身在北京,心却在获鹿县,在引岗渠。生活在北京的日子里,他常常打听引岗渠,思念引岗渠。当年群情振奋,万众一心的团结拼搏场景时不时闪现在眼前。就连做梦也总是梦见自己住在引岗渠的工棚里,或是在满是各种物资的仓库里。潘之光这辈子走过不少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像引岗渠这样令他魂牵梦绕,有这种故土难离的感觉。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做出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次抉择。病重期间,他对子女们说:“过世以后,丧事从简,要把骨灰撒到获鹿县的引岗渠。”他一个孩子是军级干部,外甥女在国宾馆工作,他过世后,是能够进入八宝山的。但是,潘之光留下遗嘱,不进八宝山,要进引岗渠!不管外人怎么看,家人如何说,他执意坚持自己的选择。看来,他人生最后的抉择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其中原因,家里人也能猜得到。平时老人也多次讲过,为了修建引岗渠,有许多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洒下了热血。他们有的牺牲在隧洞战塌方的第一线,有的牺牲在修建渡槽的托架上,有的牺牲在炮火连天的石明渠。潘之光敬佩他们,思念他们,愿与他们为伍,以引岗渠水为伴,此生命之水畅流不息,永生永世滋润获鹿的大地! 获鹿县的同志去北京看望他的时候,潘之光再次表明了他的这个愿望。对于老潘的决定,获鹿县的同志们不仅理解,而且表示支持。他们知道,一个从事革命工作几十年的老干部、老党员,他们多么热爱自己曾经干过的翻天覆地的大事业。这个地方不是别处,就是引岗渠这块净土。那时,人们对引岗渠怀有的那种特殊的情感,是现在人难以体味的。 潘之光走了,他走的很坦然。他的子女和获鹿县人民,遵照他的遗愿,办完葬礼之后,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引岗渠。几年后,他的老伴过世,同样,也把骨灰撒在了这里。一对革命夫妇,魂回引岗,化作了奔腾不息的滚滚渠水,流向田野,流向城市,流向远方,流向人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