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计,县公安局干警,出生在当时属获鹿县管辖的赵陵铺村(新华区)。1951年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分配到获鹿县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他看到获鹿城边的太平河,由于注入白鹿泉水,常年清水潺流。早晚间附近居民、干部职工和青年学生端着脸盆在河边洗衣裳,人们的歌声、笑声,晒在河滩洁净的石头蛋上花花点点的衣服,也是一道诱人的风景。河滩边地下水丰富,七街的人们手摇辘轳,浇灌着一片一片的菜园,那里盛产的大白菜,叶肥帮嫩,远近闻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水井枯竭,河水断流,那一片片绿色成为人们梦中的回味。水,对这一座山城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1970年,修建引岗渠的战斗全线打响,史永计看到了绿色的希望,他积极要求参加施工,来到王常峪隧洞工地,担任分团副团长。 36岁的共产党员史永计,自1958年入党的那天起,就在心里写下了一条终生不变的座右铭: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党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最危险的时刻,就是群众最需要我们的时刻。 在这个分团的干部中,史永计最年轻。因此,在施工中,那里最危险,他上;那里最困难,他冲。站在前沿阵地的他,常常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史永计所在的工地施工条件差,危险大,而王常峪隧洞的5号井又是这个工地条件最差的一个。这里井深石碎,沥水好似五黄六月的大雨,掴打在脸上难于睁眼;脚下沥水成溪,哗哗作响,仰顾四壁,水雾蒙蒙,好像进了水帘洞一样。这里劳动强度大,施工进展缓慢。史永计是个开顶风船的角色,毅然选择了5号井来蹲点跟班。他和岭底村的民工们吃住一起,劳动在一起,共同研究制定了改进施工的方案和战胜塌方的具体措施。他们采取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短进快砌的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条件最差的5号井,创造了半月掘进11.2米的全线最高纪录。 史永计患有肾结石症,医生曾再三嘱咐他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可他不管不顾,一到工地就拼上了。民工们心痛地说:“老史,你可得注意身体呀”,史永计激动地说:“我们的缑书记还经常下井劳动呢,我们的老水利陈景元政委和林增福团长还日夜在工地奔波呢,我们的副团长石正瑞,身上带着战争年代留下的弹片还在拼命呢,我年轻轻的,怎么能去休息呀?” 有一次,那是1971年6月的一天,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大雨引发山洪暴发,隧洞的进出口面临着被冲毁的危险。如果隧洞进水,工作面泡汤,整个工程将受到严重威胁。紧急时刻,史永计强忍着病痛的折磨,穿梭在5里多长的隧洞工地上。他一会儿冲进斜井,安排民工们准备砂石,抗御进水,确保隧洞的安全;一会儿又忙碌在井上,指挥排水抢险;一会儿又和民工们一起抡搞舞锨,挖坑装药,炸沟排洪。在他的指挥下,整整折腾了一天一夜,终于驯服了洪水,保住了工程,保全了设备,保护了民工们的生命安全。但是,年轻的史永计同志却累得病了。在引岗工地上,由于史永计同志泥水里滚,石头上爬,忘我奋战,被民工们誉为“铁汉子团长”。 南铜冶连承担的一号斜井是塌方的重灾区,也是最危险最棘手的地方。塌方影响了隧洞的掘进,支撑木支了砸,砸了支,一连几次都被砸烂了。没多长时间,这里已塌成了一个三十多米高,十多米宽的大空洞,人们称它“老虎口”。塌落的石头有几千方,严重地阻碍了工程进展。 为了尽快地闯过险区,拿下“老虎口”,史永计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战前,他和民工反复研究分析,参照5号井战塌方的抢砌经验,制定了短进、快砌,速战速决的施工方案,并计划把三米多塌方最严重的地段分为三次战斗来打。按照这个方案,史永计和施工员李大会选了十二名有经验的同志组成“抢险突击队”,全副武装开进险区,并发誓,不拿下“老虎口”,决不下火线! 9月3日,决战“老虎口”的战斗打响了。十二名“突击队员”在史永计的带领下,协同作战,昼夜突击,抢战在“老虎口”高高的券顶上。在塌方区,仰头上望,黑洞洞的,怪石交错,阴森森的像钻进虎口一样。史永计在隧洞中指挥战斗,一连七天七夜没有离开过抢砌阵地了,他的嘴唇干裂了,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经过几天决战,他们终于成功地衬砌了两米,垒起了钢墙,券起了拱顶。两米不是个大数目,但是,十二个突击队员,十二个年轻的生命钻进“老虎口”去排险,清砟,垒墙,衬砌,那是何等的艰险啊? “老虎口”抢险战斗进行到第八天,也就是1971年的9月10日,战塌方的最后一场决战开始了,史永计和李大会又带领突击队员冲进险区。史永计让其他队员在比较安全的地方负责运石供料,自己和李大会带领两名经验多一点的同志爬上拱顶垒砌。这时,不甘寂寞的“老虎”摇头摆尾,不断从隧洞的顶壁上摔下阵雨般的沙石,形势非常严峻。 史永计和民工们,在飞沙落石的“老虎口”险区,连续奋战了7个多小时,衬砌又前进了一步,但是,还差一点点没有抢过险区。这时候,史永计让大家先从拱券上面撤出来,留下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最后几块石头的垒砌。这时,大批民工刚刚撤离,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老虎抖身发威,又一次塌方发生了。塌方掀起的气浪把他从券顶上推下来,一块从三十米洞顶塌下的巨石将他拦腰挤住,多半截身子被乱石掩埋。刚刚从券顶撤下来的李大会他们急忙跑上去,抱住了他。史永计脸色苍白,口吐鲜血,一片一片的,染红了巨石。这时,他吃力地抬起右手指着上面,只是张了张嘴,话没说出来就闭上了眼睛。 就在史永计牺牲的当天,战友们流着眼泪,接过他手中的工具,又冲进“老虎口”,投入了抢险战斗。 史永计同志牺牲后,中共获鹿县委做出决定,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他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经省里批准,追认史永计为革命烈士。 王常峪分团的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在全团掀起了一个学赶史永计的高潮。在史永计事迹的鼓舞下,王常峪隧洞掘进加快,迅速延伸。到年底,完成主航道掘进2090米,占任务的78%,衬砌1950米,占任务的73%。史永计同志牺牲前喷洒在王常峪隧洞那块大石头上的鲜血,那一片片生命的鲜血,在他生前的伙伴眼前幻化为秋天的枫叶,夏日的榴花,似火烟,如朝霞,开放着,燃烧着。它燃遍了王常峪隧洞,燃遍了引岗渠。他们想,这也许是因为“铁汉子团长”史永计和大家在一起并肩战斗的时间久了,战友之情难忘,是对他的一种长久的思念吧?他们又想,这也难怪,史永计同志本来就是一团火,走到那里,燃烧到那里,闪闪发光,永不熄灭! 其实,史永计同志并没有死,他的生命之火还在燃烧。如今,引岗渠浇灌的那56万亩绿油油的好庄稼,就是他生命绽开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