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五章 生命在这里闪光 > 内容阅读
五、“实干家”石正瑞

 石正瑞出生在沿村(原属平山县今属鹿泉区)一个贫苦的农家。自打懂事起,他就眼睁睁地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辈又一辈在干旱的大地上苦苦地挣扎,心里很不是滋味。童年的他,夜晚常常蹲在院子里的槌布石上,双手托腮,遥望满天眨眼微笑的群星沉思:老人们不只一次讲过,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雪白雪白的鹿叩石刨泉的动人故事。既然一只白鹿尚能为汉军刨泉引水,难道我就不能为深受干旱之苦的老百姓觅泉找水吗!天上的银河里有水吗?地下的龙宫里有水吗?如果有的话,哪怕是登天入地也要把水引来;高高的大山上有水吗?深深的沟壑里有水吗?如果有的话,那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水龙王牵来。

  贫苦人家的孩子早成熟。也许是挨饿饿怕了,也许是受渴渴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石正瑞觅泉寻水的愿望更强烈,更执着了。童年的石正瑞,跑遍漫山遍野,河谷平川,用他割草的镰刀,拾柴的二齿钩,在山上刨,在地上挖,看是否也能如那只神奇的白鹿那样,把银涛翻滚,浪花飞溅的清泉刨出来。他刨的那么认真,那么倔犟,有一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1969年的冬天,对获鹿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热火朝天的冬天。这年的11月17日,已逾不惑之年的石正瑞,拖着他残废的身体,带领第一批施工队伍,拉着小车,带着锨镐,装着锅、碗、瓢、勺,进驻常峪岭。他们白手起家,做着号房子,盘锅灶,打工棚,查工段,核实渠线走向、标高的各项准备工作。尽管工地上什么也没有,但石正瑞还是特别兴奋,他高挑单气的身体,飞快地在渠道上奔忙。来到引岗渠,石正瑞的思路也开阔了,目光也放远了,对于尽快修好引岗渠充满了信心。

  后来,石正瑞担任王常峪分团的副团长,他和技术员黄鹏文负责工程技术工作。在常峪岭六十米深处的隧洞里,他想到五、六里长的洞子要在他们的手下去凿通,自幼就有的宿愿就要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实现了,老石他能不高兴吗?

  石正瑞常想,要不是党的领导,要不是自己怀着那个矢志不移的愿望,残缺的生命兴许还活不到今天呢。

  1946年的正月十六日,在地处敌我双方“拉锯”地带的沿村区公所(原属平山县今属鹿泉区),被国民党匪军团团包围。区小队队员石正瑞一边上房抢占制高点,一边开枪还击敌人,掩护战友撤退。为了不把枪支丢给敌人,他在摘取牺牲战友身上的枪时,揭着盖的手榴弹被挂响了,爆炸的声浪把他推倒在火海里。石正瑞从昏迷中醒来后,发现左手的小指不见了,左膝盖受了重伤。石正瑞想,这下完了,壮志未遂身先残,我终身心愿让手榴弹给炸飞了。

  战斗结束后,在西回舍医院,医生从石正瑞身上取出了十三颗弹片。石正瑞很苦恼,自己这辈子要成为废人了。当他听见医生说,胳膊腿无大碍时,激动得几乎要喊起来,他寻思着,看来,自己的愿望落不了空了。危险哪,如果自己那一百多斤在战场上交待了,早躺在深挖三尺不见湿土的地里了,好在总算活过来了。只要手脚能动,一定要让寻泉觅水的梦想变为现实。

  那一天,石正瑞荣退还乡,上级给他分配工作。他主动要求到水利战线上去。上级领导同志说:“水利战线很艰苦,再说,老石,你是残废军人呀!”石正瑞说:“没事的,什么工作总得有人干吧。”于是,他拖着残体,在计三渠上一干就是几个春秋。为了自己的愿望,老石在渠道上拼命工作。渠道上的人都吃惊,替他着急。他们说:“老石除了实干还是实干,这样下去,要把身体搞垮的。”

  一条条大小渠道在石正瑞和他的同事们手下建成,那里流淌着他的汗水和希望。但随着岁月的流失,他心中的愿望又一次面临破灭。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位下降,获鹿县有渠无水的日子开始了。

  后来,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要兴建引岗渠的消息传来,石正瑞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西柏坡,是个响亮的名字;岗南水库,是个银光闪闪的聚宝盆呀!

  石正瑞把整个身心放在了王常峪隧洞。施工中那里活重有他,那里危险有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开掘,浆砌,那怕有一块石头不合格,他也要强令你返工。在轰然而下的大塌方中,他和民工们“短进快砌”,把军人的作风带到了引岗渠上。引岗工地有一句顺口溜:“要想累,跟着石正瑞。”此话不假。老石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完不成任务不下火线的精神,感召着每一个民工。

  石正瑞是一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了解他的人全都知道,至今,老石的左膝盖里还残留着一块弹片。多少年来,那里已形成一个肉疙瘩,表面是一层白白的嫩皮。每逢阴天下雨,腿酸疼难受得钻心,比天气预报还准。老石拖着这样的身体,常年战斗在沥水如注的王常峪隧洞,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在王常峪工地,开始大家都对开山打洞不太熟悉。特别是平原社队的民工,对怎样搭井架,如何掘进,怎样提升,不仅没有干过,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有一次,在洞中施工的民工,点着炮捻后,正巧卷扬机发生故障不转了。隧洞中的民工们手忙脚乱地慌了神,眼看一场流血的灾难即将发生。这时,在战火中滚打过的石正瑞,像一头激怒的狮子,不顾一切,顺着绳索窜溜下去,大声喊:“听我的命令,往后撤,不要慌,快找隐蔽的地方!”他喊着,跳着,奋不顾身冲上去,如同二十四年前,在沿村房顶上打突围反击时一样,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他面对“嘶嘶”地喷着蓝色火焰的炮捻,英勇机智地把它们拔掉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避免了。

  石正瑞已经有两个新春佳节没有回家了,连在病中的妻子张香竹也很少顾得去看一眼。在引岗渠施工团的领导同志中,老石是唯一从霍北庄隧洞渠首,一直战斗到获鹿县施工段末尾胜利渡槽的人。

  1974年11月15日,引岗渠全线通水。在唢呐欢唱,锣鼓声中,在万众欢腾的时刻,老石喜极而泣。他擦着眼泪说:“这辈子的愿望总算实现了!”

  几年之后,老石六十大寿,就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退休前,老石极其郑重地向组织上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给他儿子石建民找一份工作。

  县里的领导了解老石,关心老石,就问他:“给你儿子找一份什么工作呢?工厂,机关,还是学校?”老石平静地说:“都不是。我想叫他到水利战线。”领导说:“水利战线?你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还没干够啊。”老石说:“没干够,别的什么工作也不让他干,我就叫他干水利!”于是,石正瑞的儿子石建民,小水利接了老水利的班,活跃在获鹿县引水、管水的第一线。

  石正瑞的愿望实现了。谈到儿子石建民,他说:“获鹿县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利史。虽说水利工作苦了点,累了点,但在获鹿县,这是人命关天的事业,是一个受人敬重的职业,多少年来,获鹿人民祖祖辈辈,子子孙孙为水而战,这个传统不能丢。我们虽然有了翻身工程引岗渠,但不能松劲呀,要管好它,用好它,那可是用血汗、生命换来的啊!”

  石正瑞站得高,看得远,难怪他力促儿子接他的班呢。如今,退下来的老石也许又坐在家里的槌布石上,用浑花的老眼望着满天的群星,为那渠,那水,那人,他又想了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