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四章 砸碎锁链的人们 > 内容阅读
六、“后勤部长”杜中华

杜中华特别喜欢听引岗渠工地上大喇叭传送的开饭号声。那嘀嘀哒哒的长音,在他的耳朵里听起来那么悠扬,那么悦耳,那么舒坦,那么过瘾。象听了一出丝弦、梆子戏,又象久未沾酒,一下子喝了半瓶老白干一样满足。

  因为他是县粮食局局长,是引岗工地没有正式任职的“后勤部长”。这号声,说明工地食堂粮菜供应正常,民工们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干活啊。

  杜中华这个农民的儿子,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工农干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曾担任副县长。他长得膀大腰粗,一身同庄稼人差不多的打扮,讲话粗粗拉拉,一口平山不平山,获鹿不获鹿的乡下口音,看上去嘻嘻哈哈,布满皱纹的脸上却深藏着一股子说一不二的威严之气。他以办事务实、果断而著称。那时候,不管是县里社里,有什么棘手难办的事,人们总是说,“让老杜去,准成!”

  修建引岗渠时,年近六十岁的杜中华,不计屈就,担任了粮食局局长。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工作太重要了,因为他操持着全县几十万人口的生活呢。那年月,粮食金贵啊,粮食就是命根子。但是,杜中华像一个“把家虎”,不该动的粮食,就是你跑断腿,磨破嘴也不许动。他自己呢,就是吃“瓜菜代”,公家一个粮食籽的边也不沾。

  1969年冬,全县人民在缑增福的率领下,一把铁锨,一把镐,白手起家战引岗,那难处,抬手举足,随处可见。杜中华耳闻目睹,被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所折服,主动承担起动员县直各部门筹措物资,到驻获单位去求援的重任。杜中华总是一马当先,不辞辛苦,并且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当然,他没忘记自己是粮食局长,解决几万引岗大军的吃饭问题,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获鹿县人都说,杜中华是引岗渠上的“后勤部长”。

  由于干旱缺水,生产条件差,获鹿县人均口粮只有354斤,一些山区、丘陵地带还靠国家的返销粮过日子。引岗渠上的活都是重体力劳动,工地上又没有副食品,民工每人每天要消耗两三斤粮食,不足一斤的指标怎么够呢?民工们吃不饱吃不好,长长的引岗渠怎么能开通呢?每当想到这些问题,老县长就感到肩负的重担不是放在肩上,而是压在心头。

  于是,杜中华想方变法,让民工按他们自己家的口粮标准带全带足,然后,把生产队播种后剩下的籽种也补贴进去。再不够,就把生产队的饲料粮,用麸皮呀,豆饼呀,高粱呀什么的兑换成粮食,也统统补贴进去了。他还发动各粮站、县直属库,清库底,扫陈粮,聚少成多,都送到引岗工地。至于蔬菜,那只能让民工们吃白菜、萝卜了。

  “后勤部长”杜中华,心里装着引岗万名民工,常常到工地的食堂里去察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一次,他发现一个民工营的食堂里眼看就要粮尽菜绝,快要锅底朝天了,可那个公社“变通”的粮食还迟迟送不上来。杜中华一见这情形,火速赶到那个公社,大发雷霆。他喊道:“我说小李子,为什么按兵不动,你是吃饱啦?让民工喝西北风啊?你这不是拆引岗的台吗?”公社干部大都跟着老杜工作过,都很敬重他。小李子说:“老县长,消消气,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后天准送去,一斤一两也不少!”“不行!”杜中华说。“那就明天,”小李子又说。“也不行!”杜中华越说火气越大。“老县长,你这不是脚下刨钱吗?咱们先喝杯酒再说。”小李子情急中张罗着喝酒,他知道老头子爱喝两盅,许多硬任务的安排都是在同下级的推杯换盏中搞定的。可是,这次小李子却碰了一鼻子灰。杜中华说:“民工们眼看就断顿,那来得心思喝酒,为了修引岗渠,限你天明不过夜把米面送到引岗渠,不然,我可不饶你!”

  杜中华的话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当晚,这个公社的大车小辆,一两也不少把“给养”送来了。这回,老县长嘻嘻笑了,因为第二天早晨和往常一样,他又听到工地上悠扬的开饭号声了。

  但是,有一次开饭号声响时,他却没有笑。原来,他在一个工地食堂看到,随着开饭号“嘀嘀哒,——嘀嘀哒——”的声音,几个恶作剧的小伙子伴随着号音节奏,一边向饭棚走,一边用筷子敲碗,丁丁当当地随声唱道:“玉米面饼子——,白菜汤——”。听着有些滑稽的唱声,杜中华心里一沉:这是在批评我这个“后勤部长”哩!民工们没明没夜地苦干,身上掉肉不说,还冒着流血牺牲的危险,一天天总是吃饼子喝菜汤,谁不腻烦啊。虽说今天流血流汗,是为了通水后能吃上白面馒头,可远水不解近渴呀。不行,我得想办法,小伙子们啊,容我再想想办法!

  后来,他到地区粮库求援要指标,到驻获部队用大米、杂粮换白面,几经周折调剂了一部分细粮,山区的民工们隔三差五地能吃上一顿白面卷子,晚上能喝上一碗面片汤了。民工们咬着白腾腾的馒头,喝着香喷喷的面片汤,都从心眼里感谢老县长。

  民工们的生活改善了,干劲更大了,引岗工程进度更快了。

  在一片欢乐声中,不知是那位大师傅,在食堂窗台上的一个破大碗里载了一根带秧的白萝卜。随着春天气候渐渐变暧,大萝卜生根发芽,不久,青绿细嫩的枝杈上开出一串又一串的小黄花。花虽小,但却很鲜亮,远远望去,金灿灿的耀眼。

  那一天,阳光很好。伙房的那位大师傅,一边给花浇水,一边说:“这棵萝卜花是送给老县长的,要不是他,我们民工能改善生活能吃上细粮吗?我们的引岗渠能掘进得这么快吗!”

  因为年老耳背,这位大师傅的话,老县长也许没听见。不过,引岗工地上大喇叭里一早一晚传送的开饭号声,他却听得真真切切。随着那号声,小伙子们击碗而唱的,不再是“玉米面饼子,白菜汤”了,而变成了“白面卷子,面片汤”了。听着那悠扬、催人奋进的号声,杜中华,这位引岗渠上的“后勤部长”,幕后英雄,脚步迈得更大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