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岗施工团有这样一位指挥员,他“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戎装一身,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高绍书,县武装部正营职秘书。虽是军人,却生在获鹿长在获鹿,入伍以来一直在家乡工作。高绍书自幼就饱尝严重缺水给获鹿带来的难咽之苦,干旱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烙印,早就渴望着从根本上改变家乡面貌。高绍书奉调来到引岗工地,早已是热血沸腾。他长年盯在工程上,一天天忙得走马灯似的,可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狠不得把天上的太阳拉住。 文化大革命时期,军人的牌子是最亮的时候。让高绍书到施工团来,不仅因为他是县生产指挥副主任,也考虑到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大气候,想让他把军人的作风带到工地上来。组织上让他配合徐静同志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两个人住一个屋,一个深沉善谋,一个豪爽干练,配合得很默契。高绍书和徐静都是非常务实的人,他们把政治工作和中心任务结合的很好。安排民工分团和各公社民工营连,在各自驻地搞了一些学习专栏,表样好人好事,鼓励干部民工带头劳动,搞技术创新。高绍书说,工地上劳动艰苦,生活条件差,又是远离家乡施工,有的青年产生恋家思想,民工连时有民工溜号现象。为了留住人心,高绍书他们一方面尽力改进民工伙食,一方面抓好工地文化生活。成立了电影放映队、文艺宣传队,到工地和住地放映演出,还时常请来部队文艺单位和县剧团名角表演戏曲和歌舞。从北京军区五七干校请来全国著名说唱演员高元均、高家林到工地义务演出,民工们大开眼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组织群众性象棋比赛、球类活动,活跃了业余生活,从而稳定了思想,鼓舞了大家战天斗地的干劲。群众积极性起来了,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人物。他们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表彰会和文艺、广播、战报等多种方式宣传发动,在全线掀起了学赶英雄的活动。 高绍书这个带兵之人,更懂得施工安全的重要。他积极建议施工团领导专门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在各工地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每个民工营都由施工团、分团直接派出施工员,除了把好工程质量关,主要监督监察施工安全。他陪同徐静经常钻隧洞,爬渡槽,到高危一线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冶河渡槽工地开挖槽墩基础时,几十个槽坑都需要先用炸药把石头炸碎,而后开挖清碴。每到中午时分,千米宽河道万炮齐轰,撼天动地,犹似战场。这里离村庄较近,放炮场面大,是安全管理的关键部位。一天中午,高绍书和徐静知道工地上正在排除哑炮,以便下午及时清碴。他们撂下饭碗就直奔现场,不料碰上炮手刚把哑炮点燃,看到他二人走来,就没命地喊叫:“老徐、老高,赶快躲炮!”高绍书机警而又迅速地朝四周一看,急忙拽上徐静向铁桥跑去,刚到桥墩背后,炮就响了,碎石、泥块象冰雹一般落在他们周围。哑炮排出,炮手们跑过来,虽然见他们安然无恙,还是不住地埋怨:“你们不该这时候到工地来,太危险了。”高绍书说:“你们还不怕危险,我们更不应该怕,不到现场怎么能发现和解决问题。”随后,他们和施工团有关人员一起研究了爆破中的药量大小、安全警卫、哑炮排除、炮手防护等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把能预见到的问题,尽可能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群众说,这种现场检查的方法,比层层召开会议的空头说教强一百倍。 尽管安全工作天天讲在口上,抓在手上,人员伤亡率有一定的下降,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事故仍时有发生。抚慰伤残人员及牺牲者家属是一个十分痛心和棘手的事情,然而徐静和高绍书怀着对群众的真诚爱心、同情心,每次总是把问题解决得很好。 有一年10月份,北故城青年民工连长贾洪亮,从二十多米高的托架上摔下来壮烈牺牲,高绍书和徐静一起到他家里慰问。贾洪亮家老的老,小的小,哭天叫地,令人十分揪心。洪亮走了,按规定给一次性补助七百二十元。但是如果仅仅把钱放下一走了之,他们不忍心啊!高绍书、徐静一边陪着一家人流泪,一边思谋着这个家庭今后的日子怎么过?高绍书主动联系县工业工业部门,让他帮忙安排因公牺牲的子女。工业部门的领导回话说:“县水泥厂可以安排,但必须是男小伙子”。高绍书说:“你给厂子下命令吧,他家能干活的只有洪亮妻子一个人了,安排好了,是对引岗的最大支持!”就这样,贾洪亮的爱人成了一名每月几十元工资的工人,一家老小的生活有了希望。 还有一年,元旦将到时,高庄公社37岁的民工傅满祥施工中牺牲,身后留下一大两小三个孩子。高绍书又和徐静来到傅家,只见傅满祥妻子搂着三个孩子,蜷缩在冰冷的屋里嘤嘤而泣。两人相对无言,他们知道,这时候任何动情的宽慰话,都无法抚平这个家庭的创伤。高绍书马上命令随来人员从煤厂买来一车煤,首先解决了他们过冬的困难,而后通过县委书记缑增福联系,亲自找到财办主任白占基求助。他一再恳求:“白主任,傅满祥家实在太可怜了,太困难了,我们只当是自己的孩子,让他大闺女到商业系统上班吧!”白占基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一向关心支持引岗渠建设,他二话没说,一个电话打过去,傅满祥大女儿傅秀琴到基层供销社当了售货员。引岗渠通水后,县里又调她到源泉渠工作,女承父志,成为一名水利战线的正式职工。 同徐静一样,高绍书风风火火,东奔西忙,为引岗建设筹木材,跑水泥,要钢材,抓思想工作和群众生活。把工地上的事,群众的事,看得比天还大,认真跑办,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而自己家有病妻,孩子无人照管,最小女儿暑假时留在家里不放心,就把她带到工地。他为伤残人员、烈士遗属,还有许许多多引岗工程的骨干,安排转工、转干,而至今,他的一个儿子自谋职业,两个女儿仍是普通工人。谁都知道,高绍书在引岗、在县里,可是个实权人物,他后来曾任县计划委员会主任、交通局局长,然而,他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营利谋私! 由于积劳成疾,高绍书59岁上病逝在工作岗位。他一身戎装,两袖清风,叱咤风云的英姿,永远矗立在获鹿的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