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纪事 > 引岗纪事 > 内容阅读
解读引岗渠(2)引岗渠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程,是民心工程

《解读引岗渠》(草稿)意在还原历史,实实在在地叙述获鹿人民在那个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获鹿面貌的伟大壮举,和人们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毛泽东“两个务必”的过程。
引岗工程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程,从提出到决策,历经四五年时间,上下反复许多次,全县许多干部下乡调查研究,经历了许多领导同志反复推敲。
当我采访当时负责农业的领导赵长根同志时他说,引岗渠之所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久不衰,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赞扬,是因为它是一个民心工程。这项工程议论了很久,上下反复讨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程。
那个阶段,农业学大寨是县里的中心工作。常委们都带上工作组到社队蹲点,那时,我在寺家庄公社东营蹲点,常委们对获鹿县干旱缺水的情况都有深切的感受。赵长根说,记得那时水利部门的同志们多次汇报过这方面的事。他们说,气候稍微旱一点,我们的源泉渠就引水很少,甚至没水可引,甚至出现“水田”变“旱田”的现象,大家都很着急。常委们常年在下边蹲点,都很了解下边的情况,我们就一块想办法。为了减轻源泉渠的压力,让石津运河两侧的社队修建扬水站,让平原的社队打机井,山区、丘陵修塘坝、打水窖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大概在1965年冬,常委们研究工作,人们都发表意见后,王明杰总结讲话时说到,水利部门的同志们积极性很高,兴修水利,为民造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从岗南水库引水可不是个小事,是个大工程,翻山越岭,过河跨沟,工程是非常艰巨的,必须慎重对待。建议让水利部门要好好调查一下,决策一定要正确,我们都好好考虑一下,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获鹿县人委党组在开会时韩增志也曾说过,根据县委的意见,让水利部门了解一下这项工程的可行性和不利条件。从岗南水库引水,上游在平山县境内,听听平山县的意见,听听地区的意见。渠尾修到那里,渠水往什么地方排放等等。让水利部门的同志好好摸一下底,搞出个规划。我把这些意见向水利部门的领导做了传达,水利部门很有信心。
刚开始的时候,在适当的场合征求人们对此事地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工程大,花钱多,修不起,源泉渠从开始到现在修了多少年?有得说,渠线一百多里才到我们这儿,水能流到我们这么,费半天劲,给平山修一条渠等等。
大概在1966年秋后,常委们议论工作时我向大家汇报,水利部门了解了一些情况,也搞出了一个规划。水利部门的同志说,水能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拉上平山和元氏,三家修渠,肯定能行。常委们让他们继续往细处搞,后来不知说过多少回,多数同志认为这个方案可行,让大家继续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那时,县里抽调很多人组成工作组下乡,在搞好当前生产的同时,征求人们对修“引岗济冶”的意见。在这期间经常听取工作组的汇报,或带上农林水利等部门的同志到下边检查工作。大家提出的困难重点是解决水的问题,特别是山区、丘陵的社队,反映更为强烈,他们说,“山里没有水,都成饿死鬼;山里有了水,更比平原美”。对修“引岗济冶”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1967年初,县委、人委被“夺权”以后,“接管委员会”把韩增志、艾军、赵长根叫到一起说,经了解你们没有问题,你们把县里的日常工作负责起来,韩增志负责全面,艾军负责政治,赵长根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时间不长“革命委员会”成立,赵长根任政法部长。
那时,农业学大寨的形势对这项工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获鹿县的农业学大寨始终没有走偏,没有耍花架子,实实在在为改变获鹿面貌办实事,不仅出现了一批好典型,而且,在全县范围内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渠、路、树统筹安排,节水防渗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关于“引岗济冶”这个事一直没有停,水利部门的同志对这个事非常认真负责,一刻也不放松。
大概在1968年初,水利部门拿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划,县里领导和水利部门的同志与平山、元氏两县经过多次商量,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地区也很支持。不久在地区的领导下,开始抽人做准备,征询设计方案,组织人员勘察设计。

1969年春,获鹿县农业组组长赵长根、副组长高庚负责“抓革命、促生产”,县里给了他们100多干部,他们分了10个组下去调查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回来汇报时,大家的意见集中在一个水字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修“引岗济冶”是唯一办法。人们面对山区人们缺水的状况总结“吃水难,吃水难,天天三臭,苦辣咸;鸡粪、羊粪、猪狗粪,还有死猫死狗在里边”的顺口溜(人们还亲眼见到水窖里死蛇的皮骨)。山区、丘陵缺水的情况,更激起了人们兴修水利的热情。
1969年春末,获鹿县为了取得地区多数领导的支持,他们去向地区水利局的关键人物——副局长沈晓汇报此事,第一天去找,沈晓没有在,第二天是星期日,就直接到他家汇报。那天沈晓一家老婆孩子正在包饺子,沈晓放下手中的饺子,冲着高庚说,小蛋蛋子来了(高庚个子小,不瘦),说着把他们领进了客厅。他们针对省里“效益搬家”的理由汇报,“县里有多少人参加了调查,多少村、多少人、多少牛羊牲口没有水吃;那里的人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过很大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那里现在成为灾区,需要救济,怎么说是效益搬家。”经过反复讨论,沈晓表示非常同情,他是修引岗的促进派。他当即表示,很快去省里汇报。
省水利厅苏厅长,大胖子老头,整天迷着眼,眼睛一睁大的怕人。他开始和地县的同志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地区里的同志使着眼色让县里的同志不要怕把话说完。后来他不和人们争论了,地区的同志又使眼色不让我们说话了。从那里出来,沈晓说,你们回去和县里说,让他们和地区领导说好,联系平山、元氏一块去攻省里的领导。(沈晓部队专业12级干部)
综观石家庄地区对修建引岗渠的态度,他们始终是支持的。对于引岗渠一度曾因省里有关部门不同意,地区有的同志不了解修建引岗渠的前因后果和全面情况,出现了迎合省里有关部门的状况,他们也是出于对获鹿县的关怀和爱护,在他们心底,不是对修建引岗渠有原则性的分歧。获鹿县在修建引岗渠的问题上坚定不移,也不是他们有多么高的觉悟和水平,而是他们总认为这项工程有群众基础,地区领导在心底也是支持的,所以,他们一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