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引岗渠》(草稿)意在还原历史,实实在在地叙述获鹿人民在那个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获鹿面貌的伟大壮举,和人们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毛泽东“两个务必”的过程。
农业学大寨,作为农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的典型来学习,无疑在农村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按照这个理念去学习,一定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获鹿人民开始议论修建引岗渠,正是农业学大寨开始了的时候,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
获鹿县不管是在修建引岗渠当中,还是在其他各项工作当中,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坚持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无比”。这是因为,一是当时中央经常告诫人们发扬“两个务必”的精神,二是,当时在获鹿工作的中上层干部乃至一般干部中,有许多是在井陉、平山革命老区成长起来的,西柏坡就在他们的家乡或近在咫尺,他们耳染目睹了发生在西柏坡的一切。获鹿县北部的宜安、马山、黄壁庄、李村西部的村庄过去也都属于井陉、平山管辖。即时在获鹿县南我区,也能在第一时间听到西柏坡的声音。他们对党中央在西柏坡做出的重大决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这种革命老区党员干部特有的觉悟和特殊的感情,对获鹿人民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1966年获鹿人民在西柏坡附近参与了修建通往西柏坡的公路,年轻人以把西柏坡纪念馆的印章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甚至,盖在自己上衣口袋上或帽檐上为荣。
综上所述,“两个无比”和获鹿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这样,获鹿人民在“两个无比” 的鼓舞下和农业学大寨的浪潮中,策划、修建引岗渠就不难理解了。
1、1964年农业学大寨在全国开始,1965年获鹿县针对渠水减少的现状,在源泉灌区实施全面规划、渠系配套,大规模修建防渗节水工程。同时,田划方,路成网,渠配套,树成行,描绘出了一幅农业园田化、水利化的新图景。这时,水利战线享有盛名的老职工张绍安曾说过“源泉渠水量逐步减少,能不能从岗南水库引水,工程是很大的,能不能实现”这样的话。(张绍安原籍山西新绛县,1899年出生,小学文化,年轻时来河北打工,1933年曾在平山县民生即现兴民渠,掌管账目。后几经周折,1938年经人介绍来到源泉渠管理财务至退休,1990年6月逝世。)
从张绍安的资历、经验分析,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可信的,当时的领导也会很重视他的建议的。
2、那时,由于冶河水量逐步减少,获鹿县的领导和水利战线的同志们曾多次到地区反映解决渠道用水的矛盾,地区曾成立渠道配水领导小组,但是,常常打一些口水战,不能解决水少的根本矛盾。此时,地区水利局资深的业务副局长周洪烈曾经说过,从现在的情况看,干旱年份多,风调雨顺的年份少,要想保证渠水灌溉,只能从岗南水库引水了。这时也才得知,岗南水库大坝右下边留有泄水洞,可以作为渠道输水口。此事从元氏县水利局资深的业务副局长曹梦周哪里得到证实。(曹梦周是龙尧人,解放前参加工作,是资深水利工作者,修建八一水库时从地区水利局派到元氏县,他始终没有离开水利部门)。
3、1964年秋,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各公社书记、各局局长等几百名干部参加地区组织的“四清”工作总团,到赵县参加大会战。当时,获鹿县委成立临时常委会,由王明杰、韩增志、艾军、杜英杰、贡林庭等五人组成,主持县里的工作。1965年春天,增加列席常委二人,一个是公安局副局长赵长根(人民委员会委员),公安局长参加四清大会战以后,公安局的工作由他主持。一个是组织部副部长张建荣(县委委员),部长空缺,他主持组织部工作。王明杰、艾军、贡林庭、张建荣负责县委的工作。韩增志、杜英杰、赵长根负责人委(政府)的工作,韩增志负责全面工作,杜英杰负责工交财贸和文教卫生等系统,赵长根负责政法和农业等系统。那时,因为班子里人少,县里各方面的工作大家都互相配合。1965年秋后,获鹿县水利科代科长高庚等在向县领导王明杰、韩增志汇报完滹沱河滩地改造后,领导问他们还有什么事,他们根据水利老职工、技术人员和地区一些领导的意见提出为解决山区丘陵缺水问题,从岗南水库引水的建议,当时县领导没有表态。
4、1966年初夏,源泉渠出现引水极少的局面,他们遇到源泉渠里庄管理所撤留的问题。上寨、岭底、韩庄、梁庄、黄岩、栈道、牛山等地没了水吃,黄岩打井60米没有水。县委、县政府提出让水利科高庚等同志想办法解决。
5、1966年秋天,高庚在向王明杰汇报白鹿泉公社筑暗坝截潜流时又提出从岗南水库引水的意见。王明杰说从那里引水是可以解决问题,这项工程很艰巨,现在经济上还很困难,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考虑。
6、1966年秋后,水利科的同志们逐步完善了从岗南水库引水的设想,从地形资料得知岗南水库的水可以引到元氏县八一水库。张文庆曾提出,渠从平山过,必须拉平山县参加,不然弄不成;水引不到元氏,元氏肯定不参加。这个意见得到了水利科所有同志的赞同,所以一开始的思路就是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元氏县八一水库。高庚有诗为证“起自岗南至八一,渠道全长二百里,沿途经过平获元,灌溉三县七十万亩。”因为我们的渠道都在冶河上,引来岗南水库的水可以救济冶河上的诸条渠道,所以当时叫“引岗济冶”。
7、1966年初冬,当时主持县委工作的王明杰、杜英杰、赵长根、杨东升等同志听取工作汇报时,高庚根据水利科同志们的议论比较完整地总结出修引岗渠的设想,得到领导们的赞许。
8、1967年春,水利局的领导技术人员高庚、张文庆、黄力、张德恩(稍晚一点)等为了心中有底,在和平山县联系的时候说话有依据,到平山县地面勘察,为方便勘察工作,他们住在源泉渠里庄管理所,由里庄所四、五个人配合,勘察在平山县地面引岗渠渠线的走向,灌溉面积,占地多少,渠开多大等事项。
9、1967年雨季的一个晚上获鹿县领导张永安、史际昌等听取防汛汇报时(抗旱、防汛两手抓),高庚又汇报从岗南水库引水的有关情况,领导让他们摸摸省地水利部门的态度。
10、1967年秋天,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平山县的————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多次会商修引岗渠,取得一致意见。
1967年秋天,获鹿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和元氏县的————的领导和水利部门的同志商谈,当他们得知岗南水库的水能到八一水库时,元氏县表示积极参与修建引岗渠。元氏县和获鹿县山尹村公社搭界的村庄曾提出延长源泉渠,让元氏的城郎、赤良、黄家营等地灌溉土地。终因有渠无水没有成为现实,现在要修建引岗渠,他们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11、1967年秋后,三县商定由获鹿县起草向地区汇报的文件,然后,三县一起找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地区非常同意三县的意见。
12、1967年秋后,地区领导和三县领导及有关人员给省里有关部门汇报,省里有关部门以修引岗渠是“效益搬家”为由不同意这项工程。地区领导张屏东态度坚决,他说,这个事叫干也得干,不叫干也得干,先黑后红,一定干成。
综观张屏东同志对修建引岗渠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始终是非常支持修建引岗渠的。他在任石家庄地区行署专员,兼任省水利厅副厅长,负责修建岗南水库时,在大坝两端留有泄水洞,被人们誉为高瞻远瞩。所以,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