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纪事 > 引岗纪事 > 内容阅读
解读引岗渠(1)获鹿县的计三渠、源泉渠水量逐年减少,是修建引岗渠的客观原因

《解读引岗渠》(草稿)意在还原历史,实实在在地叙述获鹿人民在那个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获鹿面貌的伟大壮举,和人们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毛泽东“两个务必”的过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建屏县(包括平山东部、井陉县东北部和获鹿北部)县委书记齐计三体察民情,积极提倡兴办裕民渠,发展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为了纪念1942年牺牲的中共建屏县委书记齐计三同志,将裕民渠改名为计三渠。

新中国的成立,为水利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获鹿县历任领导魏善琦、赵英忠、寇润身等同志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领导全县人民多次续建计三渠、源泉渠。

特别是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为灌区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1957年,计三渠全面完工,达到设计总长28.7公里,引水量5.5立方米/秒,灌溉平山、获鹿两县六个乡7.26万亩农田,计三渠进入鼎盛时期,成为获鹿县东北部平原的经济命脉。

同时,对宜安以上的源泉渠拓宽加固,并向下延伸21公里到了大车行。1957年大旱,灌区粮棉获得大丰收,充分显示了水田的优越性。又经过几年努力,1960年春,源泉渠延长到东郭庄全线告竣,干渠总长60.3公里,灌溉获鹿、平山两县15.3万亩良田,是贯穿获鹿县南北的第一条渠道,也是全国著名的几条工程不大受益挺大的灌区之一。

随着全区水利事业的发展,截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冶河上游修建了多条渠道,致使处于下游获鹿县的计三渠、源泉渠水量逐年减少,是修建引岗渠的客观原因。

1、1958年3月,石家庄地区组织井陉县、获鹿县、平山县出动1.5万个劳动力共建绵右渠,渠口在井陉县西部娘子关下边。平山县也在这个时候修建南跃渠,渠口在井陉县河西村,这样就切断了我们源泉渠、计三渠的水源。

2、1961年11月,因为冶河水量逐步减少,计三渠口又在最下游,常常出现无水可引的现象,所以将渠口提到源泉渠鲍庄一带的沙底沟泄水闸接水。这样,形成两渠一源。随着源泉渠水量的减少,逼迫获鹿县另想办法,一是在平原社队打井,二是在石津运河沿线修建扬水站。

3、1964年——1965源泉灌区实施全面规划、渠系配套,大规模修建防渗节水工程,即时如此,1965年春末,随着源泉渠引水量逐步减少,获鹿县出现水田变旱田的现象。

4、张建荣说1965年春参加列席常委以后,先后在北新城和宜安村蹲点,经常下乡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基层的情况比较了解。

那时,全县一部分平原社队有机井和源泉渠灌溉,但是雨量逐年减少,渠水不足,井水下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获鹿大部分是山区丘陵,有的地方用水非常困难。1965年——1966年在宜安蹲点,那里多是旱田,亩产不过二、三百斤,旱年绝收的情况也不少。山区缺水的地方很多,靠天吃饭,有的村庄吃的水就更加困难,到四、五里以外去挑水、用毛驴去驮水。那时,深深地体会到山区人民生活的艰苦和盼水的急切心情。县水利部门用了很大的力量,组织人们打了好多井,但很多地方打不出水来。我们发动大家说多想些办法解决问题,有的提出把岗南水库的水引来,我们把这些意见都汇报到了县里。

那时,牛山公社东焦老党员翟换玉每年多次找县委,要求解决山区丘陵的用水问题,引起县委重视,专门研究了翟换玉的意见,在他们村北山沟里修了小水库。后来,经县里领导研究由张建荣等同志负责,让水利部门在县北西部山区勘察设计,从平山县烟堡源泉渠跌水上边引水修环山渠,一直修到石井。他记得和康金禄在那里研究工作,到渠道检查,大家都很有信心。那条渠是1966年初春动工的,经过大家积极努力,环山渠修成,旱田受益,产量开始提高,人们生活有所改善,大家都非常高兴。但是水库没有水源保证,蓄水困难;渠道水源不足,不保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关于修建引岗渠,当时获鹿县有一个顺口溜被人们吟诵,“旱收平原,涝收山(区),凑凑合八成年”,修建引岗渠要年年夺丰收,把八成年变成十成年。
综上所述,获鹿县,特别是获鹿县北部,截至1966年近二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从无水,到修建了计三渠、源泉渠有了水,再到1966年渠水减少的过程。他们在遇到渠水减少,受到干旱威胁的时候,必然起来抗争,寻求其他解决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