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 致沅弟(安庆署中)
提示:曾国藩怕分散将领的精力,决定不到前线指挥.
十七日接弟十四夜信,知连日苦攻,虽辛劳迥异寻常[1],而消息颇佳。十五六七等日大暑酷热,不知猛攻者稍歇手否?弟身体能耐此否?极为系念。兄居大屋凉棚之下,日内已不能耐矣。少荃派万余人来助,观其札,诸将似一切由弟作主,或不至稍有参差[2]。余究应何时起程,俟接弟信再定。现因鄂贼在麻、罗,不敢轻动。又因诸将正在十分吃紧之际,恐闻余将到而神或外驰,心不专一,不敢拍肩,而问家大人几时放也。 同治三年六月十八日
注[1]、虽辛劳迥异寻常:虽然不是平常的辛劳。迥:差别很大。异:不同。 [2]、参差(cenci):长短不齐。 [3]、俟(si):待。
1146 致沅弟(安庆署中)
提示:清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克复南京,将洪秀全[1]尸体挖出戮之。李秀成被俘,七月六日就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是太平军征战14年发展到18省,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外国的侵略。
十八夜子正接弟十六日申刻咨文,知午刻克复金陵.弟功在社稷,岂仅一家之光哉!虽有志者事竟成,然弟苦矣,将士苦矣。 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辰正
注[1]、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屡试不中。后学习基督教教义,于1843年6月创立拜上帝会。次年4月和冯云山到广州附近和广西贵县开展宣传活动。与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组成领导集团。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
1173 致沅弟(安庆署中)
提示:曾国藩在南京克复之前就和其弟曾国荃商定,克复南京以后,曾国荃以养病为名开缺回籍,并且大量裁减湘军,以避权大势大之嫌。曾国藩要弟弟安排好兵力部署,作好善后工作,为兄长争得体面后,才能开缺回籍。曾国荃克复南京,在社会上也有非议,所以曾国藩安慰曾国荃,你于国事家事想干的都干成了,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千万注意自己的身体。
弟之退志,兄应成全,兄之门面亦赖弟成全。第一要紧守金陵、芜湖、金柱三处,第二要分一支出剿广德,以塞众望[1]。即令朱南桂与刘松山、易开俊三人进剿广德。而弟处派三支,分防宁郡、泾、旌,或亦一道[2],望弟早为酌定。倘兄之门面撑立不住,弟亦无颜久居山中矣[3]。
……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4],何郁郁之有?千万自玉自重[5]。顺问近好。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注[1]、以塞众望:用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塞:满足。 [2]、或亦一道:或者一起。亦:语气词。表示语气减弱。 [3]、弟亦无颜久居山中矣:你也没有脸面长久住在家中。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4]、就:完成;达到。 [5]、自玉自重:敬辞,意为保重自己的身体。 1190 致沅弟(赴宁途中)
提示:十一月举行乡试,绝对不能更改日期,你请求回乡的奏折,我反复斟酌,不请求免去官职是不能回家乡的。这种事平日老嫌来得突然,一旦功成名就,自身引退,那是越快越好。
十一月举行乡试,断无更改。弟回籍之折,余斟酌再三,非开缺[1]不能回籍。平日则嫌其骤,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同治三年九月初三日
注[1]、开缺:请求免去官职。 1203 致澄弟沅弟(南京署中) 提示:沅弟与我已经约好,如果有了银钱,就随时裁减士兵(湘军)。今冬即使不能撤去,明春也一定要撤去。 沅弟与余约定:苟有[1]银钱,即随时裁撤。今冬纵不能撤,明春必遣撤也。 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注[1]、苟有:如果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