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 禀父母(北京) 提示:曾国藩,原名子城。于道光十八年(1838),会试取中第38名贡士,正总裁为穆彰阿,二人遂有师生之谊,嫌其名太俗,令其改名国藩。殿试取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道光十九年(1839)腊月,进京应散馆考试。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十七日,庶吉士散馆,曾国藩考取二等19名,留馆授翰林院检讨。给父母写信,提到清军在浙江和英军作战失败,与汉奸有关,对汉奸的行为痛恨至极。 英夷滋扰以来,皆汉奸助之为虐。此辈食毛践土[1],丧尽天良,不知何日罪恶贯盈,始得聚而歼灭! 注[1]、食毛践土:指所食之物和所居住的地方。封建时代均为国君所赐。后因用“食毛践土”表示感戴君恩。毛:指地面所生的谷物,如不毛之地。践:踩。
提示:曾国藩在京城给祖父母写信,禀告朝廷与英国签定《南京条约》的事,谈到清军将不知兵,兵不用命,有损国威,签定南京条约是出于无奈。 英夷[1]在江南,抚局[2]已定。盖[3]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4]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自英夷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无少损。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5],则以大事小[6],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7]! 注[1]、英夷:英国。夷:指外国。
提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朝廷大考,曾国藩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在京城写信恳求叔父母,劝父亲不要干预公事。 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无不衔[1]恨。无论有理无理,苟[2]非己事,皆不宜与闻[3]。……以后无论何事,望劝父亲总不到县,总不管事。虽纳税正供[4],使人至县.。伏求[5]堂上大人鉴[6]此苦心,侄时时挂念独此耳[7]。 注[1]、衔:藏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