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致澄弟(江西省城) 提示:咸丰六年(1856)江南八府五十多州县在太平军的掌握之中。军势达鼎盛时期。八月四日--十月十一日,太平天国发生内讧。 此信谈到,一当官就骄奢,我要引以为戒。并说给其三女定亲,不必找名门富户,可找俭朴耕读人家。 近世人家,一入宦途即习于骄奢,吾深以为戒。三女许字[1],意欲择一俭朴耕读之家,不必定富室[2]名门也。 注[1]、字:女子许嫁。
用绅士不比[1]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2]又有避嫌之念[3],谁肯挺身出力以急公者[4]?贵[5]在奖之以好言,优之以廪给[6];见一善者则痛誉之[7],见一不善者则浑藏[8]而不露一字。久久善者劝[9],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10]。 注[1]、不比:不同于。
提示:咸丰七年二月四日父亲逝世,曾国藩回家奔丧住在湖南家中写信教导沅弟,要爱良民、绅士,不爱刁民、劣绅。抓住爱民这个根本,就能被百姓和兵勇理解。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绅宜敬而劣绅不必敬……昨信言无本不立[1],无文不行[2],大抵与兵勇及百姓交际,只要此心真实爱之,即可见谅于天下。 注[1]、无本不立:没有根本就建立不起来。指爱民是根本。
提示:咸丰七年二月四日父丧,曾国藩回家奔丧住在家里。曾国藩给沅弟写信,表明自己这次出山的指导思想。 此次之出[1],约旨卑思[2],脚踏实地,但求精而不求阔[3]。 注[1]、此次之出:咸丰七年二月四日父逝曾国藩回家奔丧,住在家里。八、九月间服丧期满朝廷命他归营,他于九月九日发奏折称在家守丧不愿归营,咸丰不准。曾国藩复奏不任巡抚不能治军兼筹饷。十月十二日接到朝廷批复暂允服丧,实际把他晾起来了.后湖北巡抚胡林翼、湖南巡抚骆秉章奏请支援浙江举曾出任.咸丰八年六月三日接到朝廷谕旨,赴浙江办理军务。
提示: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奉命加兵部尚书,署理(临时负责)两江总督。给弟弟们写信,谈到自己这十个月的工作和思想情况。 余此次再出,已满十个月。论寸心之沉毅愤发[1],志在平贼,尚不如前次之坚;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办毕,则远胜于前次。 注[1]、沉毅:沉着果断。愤发:积极努力。
提示: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实授两江总督,并授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给安庆军营中的弟弟们写信,告知江西经手税务的人,都不免官气太重。文辅卿办理税务很好。多找到几个象文辅卿那样的人,税务必定会有起色。让弟弟嘱咐文辅卿两句话:无官气,有条理。 文辅卿办厘金[1]甚好。现在江西厘务经手者,皆不免官气太重,此外则不知谁何之人[2]。如辅卿者能多得几人,则厘务必有起色。吾批二李详文云:“须冗员[3]少而能事者多,入款多而坐支者少”,又批云:“力除官气,严裁浮费”。弟须嘱辅卿二语:无官气,有条理。守此行之,虽至封疆不可改也。有似辅卿其人者,弟多荐几人更好。 注[1]、厘金:税金。 [2]、谁何之人:谁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曾国藩给弟弟写信说,教育人民是为了爱护人民,设官是为了给人民办事,他最痛恨不爱民的官。 凡养民[1]以爱民,设官亦为民也。官不爱民,余所痛恨。 注[1]、养民:教育人民。
提示:给弟弟们写信,谈到选用人才的标准,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尤其以吃苦耐劳为办事之本。 余告筱辅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提示:曾国藩给弟弟写信,分析当时的形势天下难于平静。但官高位显,只有用一个“勤”字报答君主,用“爱民”两字报答双亲。同时谈到爱惜人才。 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1]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沅弟“多置好官,遴选将才”二语,极为扼要,然好人实难多得,弟为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2]者,兄断不敢轻视。 注[1]、戡定:用武力平定。
提示:曾国藩写信,教导沅弟处世之法,一切按命令办事,不轻易招人入自己的幕府,不轻易和人拉的太近。 诸事禀命而行,此外一概疏疏落落。希[1]于此等处界限极清,人颇嫌其疏冷。然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处弟之位,行希[1]之法,似尚妥叶[2]。 注[1]、希:即李希庵。
提示:曾国藩给沅、季二弟写信,谈到文人自命不凡,立论过高,几乎成了通病。我在他们的文章上批示,“硬在嘴上,劲在笔上”。可是天分高的人,也可以引导他们走上正道。同时谈到天下没有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隔阂的交情,大的缺点改正,小的缺点包涵就可以了。 文士[1]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2],几成通病。吾所批其硬在嘴、其劲在笔,此也。然天分高者,亦可引之一变而至道[3]。 注[1]、文士:文人才士。[2]、立论: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意见。过亢(kang):过于刚直。
提示:咸丰十年九月三日得知英法联军由通州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曾国藩给沅弟写信,谈到君子难免和小人一起共事,最终没有不受小人牵累的。 自古君子好与小人为缘,其终无不受其累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