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曾国藩日记》选注 > 八、附录 > 内容阅读
清代官制简况——中央机构和部门

1、内阁:
A大学士(又称冢宰、宰相、端揆、辅臣、庙堂、阁老、阁臣) 正一品
满汉各二人。清初满大学士品高,汉大学士品低一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改为相同,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均定为正一品。乾隆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三殿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没一大学士分别有殿阁之衔,如文华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一般尊称之为“中堂”。

B协办大学士 正一品或从一品
满汉各一人,在六部尚书内特旨简派,仍兼尚书。又称副相。

C学士 从二品
满六人,汉四人,都兼礼部侍郎

D侍读学士 从四品
满四人,蒙、汉各二人。

E侍读内阁 正六品

F中书 正七品
满七十人,蒙十六人,汉八人。


2、军机处
A军机大臣(又称枢密、揆首、领袖)
清初设议政处,有议政大臣。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用兵西北,为保持军事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乾隆时一度改称总理处,后复旧名)。设军机大臣,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世称“大军机”

B军机章京
于内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派简。世称“小军机”,其中满、汉各十六人,各分两班,其领班之章京,称为“达拉密”。


3、六部
A尚书 从一品
满、汉各一人。清之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等部(清末增加新的部,遂不止六部)。清另有盛京(沈阳)五部。

B左、右侍郎 从二品或正二品,满、汉各一人。

C各司郎中 正五品
满、汉均有。吏部文选司设有蒙古郎中。吏、礼、兵、工部各四司,户部十四司,刑部十八司,合共四十八司。

D各司员外郎 从五品,满、蒙、汉均有。

E笔贴式 七至九品,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之事。


4、理藩院
A管理院务大臣
清初设蒙古衙门,后改名。清末改为理藩部。特简大学士为之。

B尚书 从一品,尚书、侍郎均由满人、蒙古人任之,掌内外蒙古、回部、藩部之事。

C左、右侍郎 从二品

D郎中 正五品

E员外郎 从五品

F主事 正六品

G笔贴式 七至九品

理藩院下设六司:旗籍、王会、柔远、典属、理刑、徕远。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以满、蒙、汉为之。


5、都察院
A左都御史(又称总宪、都堂、京堂) 从一品,满、汉各一员。右都御史为总督坐衔,即照例兼衔。

B左副都御史 正三品,满、汉各二员。左副都御史为巡抚坐衔。

C六科给事中 正五品,每科满、汉各一人。

D十五道监察御史 从五品,每道满、汉各一人。


6、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A总理各国事务亲王、郡王、贝勒(总署、译署)特简,无定员。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威胁,改为外务部,并位于诸部之上。

B大臣 以军机大臣兼领,特简,无定员。

C大臣上行走 由内阁部院满汉京堂内特简,无定员。

D总办章京 满、汉各二人。

E帮办章京 满、汉各一人。

F章京 满、汉各十人。


7、宗人府
A府丞 正三品

B理事 正五品

C副理事 从五品

D经历 正六品 经历知事简称经历,又称参军。


8、(大)务府
A总管 正二品

B司匠 正八品

C库掌 未入流

D监造 未入流


9、大理寺
A卿 正三品

B少卿 正四品

C寺丞 正六品

D评事 正七品

E经承


10、太仆寺
A卿 从三品

B少卿 正四品

C员外郎 从五品

D主事 正六品

E主簿 正七品

F笔帖式 七品至九品

G经丞

I厅书

H司书


11、光禄寺
A卿 从三品

B少卿 正五品

C署正 从六品

D典簿 从七品

E署丞 从七品

F笔帖式 七品至九品

G司库正七品

H库使 未入流


12、通政使司
A通政使 正三品,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又称银台。通政使简称通使。

B副使 正四品,通政副使简称通副

C参议 正五品

D经历 正七品

E知事 正七品

F笔帖式 七品至九品


13、国子监
A祭酒 从四品,国子监又称国学。祭酒又称大司成。

B司业 正六品,又称少司成。

C监丞 正七品

D博士 从七品,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为教官,称为广文。

E助教 从七品

F学正 正八品

G学录 正八品

I典簿 从八品

H奉祀官 正九品

J典籍 从九品

K笔帖式 七品至九品

L继承


14、翰林院
A掌院学士 从二品 翰林院又称玉堂、玉署、木署。

B侍讲学士 正四品

C侍读学士 正四品

D侍读 从四品

E侍讲 从四品

F秘书郎 正五品

G修撰 从五品 俗称太史

I编修 从五品 俗称太史

H检讨 从五品 俗称太史

J五经博士 正八品

K典簿 从八品

L待诏 从九品

M孔目 从九品

N笔帖式 七品至九品

O堂供事

P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