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曾国藩日记》选注 > 四、治军篇 > 内容阅读
同治六年(1867年)

144、五更三点起,率僚属拜牌,黎明礼毕。文武来贺,风客二十余次,辰初毕。早饭后试笔。清理文件。至幕府贺喜。围棋一局,又观人一局。写楷书一百字。又作墓碑,至二更毕,约六百字,共千二百余字。中饭请幕友两席。未刻阅本日文件,见秦兵①于十二月十八日大败,几于全军覆没。贼势日盛,深恐其渡河窜晋,震惊京师。申刻写零字颇多。二更后不复治事。三点睡,五更醒。两日内作文甚觉艰难,而本夜尚能成寐,较之昔年每作诗文彻夜不寐者,犹觉稍盛。
同治六年正月初一日于周口,公元1867年。

注解:
①秦兵:即陕西的部队。

145、早起,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二次。围棋二局,已刻李少帅处送来江督及钦差关防②二颗、盐政印信一颗,行拜阙、拜印各礼。
同治六年正月十九日于徐州,公元1867年。

注解:
②关防:印信的一种,关防为临时官员使用的印信,形状为长方形。钦差大臣为临时性官员。总督最初也是昨时性官员。后来变成了封疆大吏。因此,钦差大臣,总督使用关防。盐政:清代由盐转运使及不设置转运使的省分之盐道,盐法道管理盐政。盐官所用的印信即盐政印信。

146、早饭后登岸看桃源防务,往返约六十里。先看成子河长圩,圩长约十里,余看六里许,至南寨门止。去时由圩外行,回时由圩内行,至北寨门茶尖,出圩后由奶奶庙旧路回。看五堤头长圩,圩约五里许,北抵运河南岸,南抵黄河南岸。成子河圩北抵卜家湖,南抵洪泽湖。午正回船。
同治六年二月二二日于返金陵中桃尖县众兴集,公元1867年。

147、阅邸钞,因贼窜青州,沅弟奉旨摘去顶戴①,交部议处,少泉亦有戴罪功之责。大局日坏,军势难振,不胜焦灼!
同治六年六月初八日于金陵,公元1867年。

注解:
①顶戴:清代之官服帽顶为珠形,以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金等为之,做为官员品级高低之别,称为顶戴。

148、念吾深居广厦之中则热如此,前敌军士居一单布帐棚,锅灶场在其旁,防剿不能少休,其苦乐相悬何止千倍!深用愧悚。
同治六年六月二九日于金陵,公元1867年。

149、念世变方殷,捻逆即将窜苏境为切肤之灾,而余忝窃高位大名②,不能捍御③,忧愧无已!
同治六年七月十四日于金陵,公元1867年。

注解:
②忝:辱,谦词。句意为窃居高位,享有大名,没尽到应尽的责任。
③捍御:抵挡、抵抗意。

150、接二十二日廷寄,责少泉处辞气殊为峻厉,于余亦有微辞①。又闻人言,淮勇近日骄惰骚扰,实不可用。大局日坏,而忝居高位,忧灼曷已!
同治六年八月二八日于金陵,公元1867年。

注解:
①微辞:不明言而隐以见意之辞叫微辞。

151、当停考之际,余阅瀛寰志略②四十页。盖久不看此书,近阅通商房公牍,各外洋国名茫不能知,故复一涉览耳。
同治六年十月初五日于金陵,公元1867年。

注解:
②瀛寰志略:书名。凡十卷。清代徐继畲撰。书中叙述五洲各国之疆土、沿革、特产、习俗。对南洋群岛及 印度介绍得尤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