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文人天地 > 浏览拾趣 > 内容阅读
唐代草书家怀素轶事

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唐德宗贞元尤年(公元785年),终年61岁。字藏真,僧人,俗姓钵,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醉素”之称。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东陵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怀素晚年是在四川成都宝国寺生活的。他是东塔律宗的律师。与法砺律师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宗”鼎立为三大律师。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征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为墨迹本,笔势雄强狂纵,变化莫测,一直为世人所重。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

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辩,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


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


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


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其后继作不绝,溢乎


箱箧。其述形以,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朱处士遥云,笔


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面。许御史瑝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


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疾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


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


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


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巳冬十月二十有八日


名人题跋。另,有的照片文字可能扫描不全,和下边的原文不对应。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毛泽东的书法总体来说受唐代书法影响较多,结体上较近唐代草圣怀素,但他同时亦取法多家,如那些粗放飞白的笔墨,会让人联想起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事实上,怀素和孙过庭是毛泽东最为喜欢的古代书法家。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法造诣上不断追求完善。1949年出国时,也以《三希堂法帖》自随。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广置碑帖,20多年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的有600多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更是时常披阅。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信示秘书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馆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

这封信表明了毛泽东对草书的特别关注。毛泽东晚年的草书意境深远,气势超凡,笔惊风雨,纸生云烟,姿性任情,随意挥洒,表现出融飘逸、雄健、豪迈、灵变于一体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