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古今河渠撷英 > 石家庄地区现代灌区 > 内容阅读
引岗灌区
    
引岗渠示意图     
引岗渠,由获鹿县倡导,平山、元氏两县积极响应,石家庄地区大力支持成就此事。该渠位于太行山东麓,跨越平山、获鹿、元氏三县,干渠102公里,是一项跨越滹沱河、滏阳河两个流域的灌溉工程。
 

    1969年11月1日地区召集三县领导分工:

获鹿县任务,一是负责平山县境内的霍北庄、王常峪、七亩三个隧洞,温塘河渡槽、冶河枢纽两座大型建筑物;二是冶河渡槽以下至获鹿县城北靶场的全部工程;三是元氏县承担的获鹿县境内地段上的隧洞、渡槽等和所有大小桥梁、闸涵建筑物。预计工程量302万立方米,工程需要投工961万个,占引岗渠全部工程的70%。
平山县任务是从霍北庄隧洞出口至冶河渡槽以西两公里获鹿县施工地段接头处,总长19.2公里的明渠开挖、填方、桥梁、闸涵和冶河枢纽西端的水轮泵站工程。预计工程量194万立方米,工程需投工178万个,占总用工量的13%。
元氏县任务是获鹿县城北靶场以下至八一水库的明渠开挖、填方和元氏境内的全部工程以及平山境内的马冢河倒虹吸。预计工程量254万立方米,工程需投工232万个,占总用工量的17%。
引岗渠以岗南水库为水源,渠首设计过水流量22立方米/秒。1969年12月16日,获鹿县第一批民工进场,截止22日先后有车行、韩庄、申后、梁庄4个公社,2800多人来到工地,23日王常峪隧洞破土动工。1970年春,各项咽喉工程陆续开工,数万民工,参加战斗,掀起了艰苦创业的高潮。三县人民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主干渠竣工,干渠也完成大量工程。1973年8月2日,引岗渠提闸放水,开始对冶河渡槽以上第一期工程22公里渠道放水试渠,当年初冬完成。
1974年3月25日,提闸放水,平山县开始受益,渠水通过冶河倒虹吸进入低线源泉渠,获鹿县开始受益。获鹿县当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6893.4万斤,增幅45.4%,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实现了引来一渠水,换来万石粮的最初愿望。
1974年11月15日,全线完工高线首次放水试渠。
引岗渠直接灌溉面积18.5万亩,在冶河枢纽为2县的5个灌区配水,在下游为龙凤湖、蟠龙湖等多座水库供水,间接灌溉37.5万亩,总受益面积56万亩。引岗渠是石家庄地区历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在河北省亦屈指可数。横跨冶河全长1170米的冶河渡槽,穿过2700多米长峪岭的王常峪隧洞,是引岗渠的点睛之笔。陈永贵同志视察后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引岗渠水从岗南水库的闸门奔腾而出,经过103米石砌明渠,进入红光洞,该洞长389米,高5米,宽4.9米。在距渠首3.3公里的温塘河,修建长248米,宽8.1米、高19米,18孔,孔净距10米的跃进渡槽。在距渠首6.3公里的常峪岭,修建了军民团结隧洞,该隧洞长2700米,高5米,宽4.9米。在距渠首10.5公里的马冢河,修建长62米,直径3.4米钢筋混凝土管道的倒虹吸。距渠首21.8公里到达冶河西岸,和从上游10公里而来的二水源南跃渠立体相交,修建冶河枢纽,分高低两线跨过冶河。
低线过水流量9.5立方米/秒,经过东西长620米,深埋8.5米,直径1.8米的双排高压水泥管倒虹吸,穿过冶河引入获鹿县源泉渠。
高线为引岗渠,过水流量13立方米/秒,经过标志性工程冶河渡槽,渡槽长1170米,宽6.5米,距地最大高度26.3米,48个大孔,孔净跨距20米,大孔之间建有耳孔147个,犹如彩虹架在冶河两岸。
然后,高线在距渠首23.1公里的七亩南山,修建洞长390米,高3.9米,宽5,2米的友谊隧洞。又经8公里明渠,在渠首约30公里处,出平山县境,折向南入获鹿县地面。
引岗渠在获鹿县境内西部山区蜿蜒58公里。渠线在距渠首33.3公里的光禄山,修建光明隧洞,该洞长180米、高3.9米、宽5米。渠线出隧洞即过大宋地方铁路和宜(安)沙(洺)公路,在距离渠首33.8公里的石浪涧沟,修建长290米,宽6.5米,高14.5米,11个大孔,孔净跨距10米,大孔之间有22个耳孔跨的东方红渡槽。渠线延绵向东南方向,在距渠首38公里的地方,有十八扭沟大垫方、铁路支线、益民水库等综合工程,水库坝顶长350米,宽23米,坝高15米,坝底宽90米,库容52万立方米。渠线继续在半山腰盘旋,在王屋村附近绕了一个弯,到向阳村南到达九里山,修建在险峰隧洞,该洞长76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