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古今河渠撷英 > 石家庄地区现代灌区 > 内容阅读
鹿泉市源泉灌区

 

引岗渠桶水后,源泉渠成为引岗渠系一个干渠,通过引岗渠冶河枢纽的倒虹吸引水。源泉渠原引水口准备更新改造。
1920--1922年,连年干旱,粮棉歉收。原获鹿县振头村绅士李连溪经常在获鹿、平山、井陉三县一带收买棉花,他看到即是干旱年份,冶河流水常年不断,且水量充沛,遂萌发修渠之念。他联络曲寨村时任北洋政府直隶省署处长的牛向辰和新寨村绅士贡新怀等人参与商议修渠之事。1922年冬,集资入股筹备开渠,初名曹公渠。
1923年,李连溪聘请工程师张少宗、张平志二人进行了灌区规划和勘测设计工作。渠道自井陉县北方口村东的西焦滩冶河东岸接水,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渠线向北经王庄、西焦进入今平山县,然后折东经里庄、烟堡等村进入今获鹿县。聘请祖德新负责施工,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924年春季,召集民工开始动工修渠,施工根据工段情况实行日工资制或小段包工,均以小米计酬。
1926年春,工程修到平山县烟堡村一带,因天旱歉收,米价上涨,李连溪等股东经济困难,无力投资,建渠工程暂时中断。第一期工程随即告竣,时浇地达3000多亩。渠道改名庆丰水利公司,李连溪为经理。
1927年秋,开渠资金仍不足,庆丰水利公司为继续开建渠道,李连溪联络弓武亭等人入股,渠道又更名公济渠。
1929年春,渠道建设资金再度吃紧,面临停工,李连溪、弓武亭等又联络李渭全、常广运、武和璧等人投资入股办渠。
1931年秋,公济渠改名井平获源泉水利渠,总经理李渭全,副经理李连溪、弓武亭、常广运。
1935年,井平获源泉水利渠发展到孟岭、鲍庄一带,进水量3立方米/秒,浇地面积达到5000亩。
1937年10月,“七七事变”以后,战事频繁,时局动乱。井平获源泉水利渠的建渠经费又明显窭(ju)紧,管理发生困难。股东们很难维持渠道的正常运行和向前发展,渠道逐渐停止运行。
1938年,春夏均旱,沿渠百姓盼望引水浇地。冬,井平获源泉水利渠受益村邱陵、孟岭、庄头、北鲍庄、新寨等8村代表常天爵、齐尉少、谭天明、耿学文等8人商议,由受益户筹资与股东合办渠道。经与渠道经理李连溪、李渭全、弓武亭、戴寿山等协商决议,由受益户先筹资筹资办渠浇地,遗留问题以后再议。
1939年春,井平获源泉水利渠吸收地户代表常天爵、齐尉少、谭天明、耿学文等8人参加管理。同时,成立新的管理机构,渠名改为源泉渠水利总会。商办渠道结束,商民合办渠道开始。受益户代表直接参加管理,调动了受益户的积极性,推动了渠道的建设。

1940年春,源泉渠水利总会管理人员达到11人,其中旧股东3人,地户代表8人。灌溉面积发展到8000亩。

这时渠道发展到孟岭村边,驻守在孟岭炮楼上的日本兵突然出动,到施工现场制止老百姓开渠,把正在施工的人们都撵了回去。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崔林德,派渠道员工、烟堡村民刘吉祥到炮楼和日本人交涉。刘吉祥利用平时学到的几句简单的日本话和日军交涉,说明这是开渠,是为了引水灌溉农田多打粮食,不是为了打仗修筑工事等等,经过千方百计的周旋,说服了日本兵,使渠道继续开挖。后来,我八路军真的利用渠道掩护接近炮楼,拿下了这个据点。刘吉祥勤奋好学,爱钻研,爱琢磨,他学会了测量和看图施工,担任了工程股长。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水利战线兢兢业业奋斗。引岗渠开工后,他又参加了引岗渠的修建,曾任宜安分团副团长,为引岗渠的修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0年底,时局更加不稳,经常打仗,旧股东不敢到渠上办事。地户代表们在抗日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决议,解除股东制,废除一切债权债务,改源泉渠水利总会,为井平获源泉渠总事务所。主任戴寿山,下设三名副主任,分别抓总务、管理、工程三项工作。至此,商民合办渠道结束,民办渠道开始。

这个时期,抗日民主政府派三区实业科长肖尉轩到渠上协助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渠道管理,扩大灌区建设规模,政府提出了“以渠养渠,向前发展”的口号。并贷款1万元边区币,支持渠道发展.

1942年秋,抗日边区政府派崔林德驻渠协助管理工作。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渠道大发展,宽开旧渠线,向下修到了马山,灌溉面积扩大到1万多亩。

1946年2月,井平获源泉渠全线动工,边区政府贷款550元,贷粮5万公斤。管理机构分为两摊,上段重开进水口,加宽渠口至北鲍庄渠道;下段开挖北鲍庄至宜安的新渠线,修建石浪涧沟渡槽,按计划发展灌溉面积1.8万亩。

1946年7月22日,《晋察冀日报》报道,获鹿县兴建三大渠道(源泉、计三、胜利),可灌溉良田7.5万亩,增产粮食3.7万石。

1948年,县政府派任茹基抓源泉渠工作。井平获源泉渠总事务所改为源泉渠水利委员会。水利委员会改选,常福锁任主任,灌区专管人员增加到13人。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源泉灌区不断完善发展。1952年春,源泉灌区划归石家庄地区专署水利局直接领导,并派封卓然任主任,渠道固定人员实行职工等级制度。从此,灌区由民办变为民办公助,其管理性质转为国家统一管理性质。当年持续干旱,在抗旱中源泉渠由石狼涧沟东岸延伸至十八扭沟北岸的王石岭一带,发展灌溉面积10795亩,累计灌溉面积达到2.9万亩。

1954年7月,连降大雨,冶河泛滥,渠首进水口被冲毁。水费征收由实物改为现金。

1955年4月,将渠口沿冶河上移到北防口村东,重新修建了渠首工程,还增加了防洪闸。

获鹿县几任领导魏善琦、赵英忠、寇润身等同志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领导全县人民多次修建。特别是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为灌区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获鹿县人民委员会“兴修水利,旱田变水田”的口号,地区拨款40万元,贷款40万元,受益户自筹80万元,共计筹资160万元,成立总指挥部,人民委员会委员冯英才任总指挥。源泉渠全线进行改建和延伸。上游干渠自井陉县寨坡(渠口)至至获鹿县宜安村拓宽加深,加大引水量。下游从宜安向下延伸21公里到大车行,扩大灌溉面积2.6万亩,改建新建渡槽、涵洞、桥梁、水闸等建筑物289座。1957年大旱,灌区粮棉获得大丰收,充分显示了水田的优越性。

1958年春,干渠延伸开工,12月,向下延伸干渠9公里,到达北故邑村边的洨河,新开干斗4条,斗渠27条,扩大灌溉面积7万余亩。

1959年10月22日,在河北省召开的水利积肥积极分子大会上,源泉渠被评为水利管理先进单位,12支渠委员王洛忠被评为先进个人,源泉渠主任陈景元和王洛忠参加了会议,省委、省政府领导林铁、刘子厚等同志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

1959年,县政府又修建了洨河渡槽,使干渠跨过洨河延伸到获鹿县最南端山尹村公社。1960年春,源泉渠全线工程告竣,干渠总长60.3公里,获鹿县灌溉面积达到15.3万亩。灌区范围东边达到属于石家庄市的于底、张营、孔寨,和获鹿县的东南边高迁、东良政,以及元氏县和获鹿县接壤的黄家营、赤良一带。源泉渠平山、获鹿、元氏三县的灌溉面积达到21.97万亩,是贯穿获鹿县南北的第一条渠道,也是全国著名的几条工程不大受益很大的灌区之一。5月18日,《河北日报》以“加强维修,合理配水”为题报导了源泉渠节约用水的经验,不失对源泉渠的褒奖。

1961年11月,把计三渠引水口接到了现东鲍庄村东沙地沟源泉渠泄水闸,形成源泉、计三两渠一源。计三渠并入源泉灌区,定名为河北省石家庄专员公署源泉渠管理处,下设里庄、宜安、白沙、城关、铜冶5个管理所,源泉渠称南干渠,计三渠称北干渠。

从1964年初开始,省水利厅农田水利局长乔玉夫等在源泉灌区进行渠、田、林、路统一规划,支、斗渠全面配套试点。渠道裁弯取直、防渗,木制闸门全部改为铁制闸门,灌区投资6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万元。高标准配套、防渗支渠2条;完成干渠岁修73处;整修支、斗、农渠759条,长371公里。同时,对灌区内的林田路统一规划治理,使灌区初步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配套、树成行的新格局。人们风趣的说,这回把封建主义的根子彻底拔掉了,谁家也认不出自己的地变了。加之水费改按亩计征,为以水计征。渠道有效利用系数由0.33提高到0.42。

当年,省水利厅薛杰工程师和周骏协助灌区进行静水测渗试验,并拟出防渗任务设计书。

灌区管理工作和工程效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源泉灌区多次被评为全国及省地市先进灌区。

1965年3月15日,根基上级指示,源泉渠定名为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源泉灌区管理处,委托获鹿县负责管理。

1966年3月21日至23日,河北省在获鹿县召开全省灌区抗旱高产会议,以焦裕禄为榜样,学习水利战线的大寨——江西白塔灌区的经验。源泉灌区、大同灌区介绍了经验。并参观了源泉、大同两灌区的工程配套和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南滚龙沟。3月29日,《河北日报》报道了在获鹿县召开会议的情况,第3版以“为革命管水,为增产服务”为题 刊登了源泉灌区在管理上的先进经验。

1972年,属特别干旱之年,石家庄地区全年降水258.4毫米的情况下。冬季,源泉渠引水回灌100多天,引水460万立方米。1973年春天,灌区以外的地下水普遍下降,回灌区内的地下水位普遍回升2至3米,为春季抗旱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8月,水电部水科院工程师魏永春、丁冰洁与省水科所藤明柱到源泉灌区总结浅层地下水回灌经验。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冶河上游相继修建人民、民主、绵右、南跃等大、中型干渠,冶河水源可用量明显减少,枯水期源泉渠水量严重不足,使灌区内部分高口地和下游农田无法灌溉,有的地方退渠打井灌溉。引岗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

1973年初冬,引岗渠主干放水试渠成功,源泉渠又有了新的水源。1974年3月25日提闸放水,引岗渠引来了岗南水库之水,到冶河枢纽通过倒虹吸流入源泉渠,源泉灌区首先受益,获鹿县当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6893.4万斤,增幅45.4%,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实现了引来一渠水,换来万石粮的最初愿望。而且增产的主要是小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要不是修上引岗渠,那能天天吃上白面卷子。

1975年3月8日至20日,地革委水利局召开21个万亩以上灌区工作会以,参观了灵寿县磁右灌区自力更生搞防渗和获鹿县源泉灌区深翻改土、园田化建设现场,总结交流了灌区建设经验,评选源泉、人民、南跃、磁右为先进灌区。

1976年2月下旬,地革委水利局在获鹿县召开灌区工作会议,评选源泉、大同、群众、磁右灌区为先进单位。

1977年10月8日至13日,省水利局在获鹿县召开灌区及喷灌工作会议,参观了源泉渠园田化建设、获鹿县张庄大队自压喷灌和灵寿县磁右灌区防渗配套。

1978年5月3日,源泉灌区主任康金禄代表源泉灌区到湖南省桃园县,参加全国水利管理会议,源泉灌区荣获全国先进灌区称号。

1978年5月8日,墨西哥水利考察组一行3人,由水电部对外司吕志章陪同考察源泉灌区大河村田间工程。

1978年11月中旬,省水利管理会议在晋县召开,获鹿县源泉灌区获“大寨、大庆式水利管理单位”称号,奖励丰收—35型拖拉机一台;晋县周家庄获“机井管理标兵”称号。

1979年12月15日至18日,行署水利局在获鹿县召开万亩以上灌区工作会议,参观源泉渠的支、斗渠防渗配套工程。是年源泉灌区完成干渠防渗2处,支渠19条,斗渠70条,总长105.2公里,工程量21万立方米。这次会议评选源泉、磁右、槐南、南跃、民主、群众等六处灌区为先进灌区。

1980年,61条支斗渠防渗配套,总长62公里,工程量11万立方米,投资50万元,干渠防渗10.5公里。

从1980年开始,连续3年从事农作物灌溉制度试验,该试验成果为灌区计划用水,科学用水,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使灌区管理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至1990年底,用于源泉灌区工程建设投资864.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19.21万元,地方投资411.64万元,地户自筹134万元。总用工189.73万个工日。

1993年8月,源泉渠渠首改造工程动工,当年11月竣工。年底统计:干渠全长60.3公里,是贯穿获鹿县南北全境的一条渠道,有支渠16条,分布全县山区、丘陵和部分平原。干渠沿线共有建筑物256座,其中渡槽30座,涵洞26座,倒虹吸1处,跌水6处,公里桥27座,农耕桥165座。设计流量8.5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积15.3万亩。管理处干部职工70名。

源泉渠是获鹿县管理的最大引水工程和水利设施,建渠80年来为获鹿县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至此,获鹿县上有引岗渠,中有源泉渠,下有计三渠,有贯穿全县南北的三条渠道。原来获鹿县东部的秦庄、大河、永壁、高迁、寺家庄等乡镇地下水充沛;黄壁庄、李村,故城、高庄,申后、车行、铜冶等乡镇渠井双保险;马山、牛山、石井、城关、韩庄、上寨、山尹村等乡镇大部分两渠配套、扬水站辅助,水库保险;白鹿泉、梁庄乡自成体系,全县形成涝能蓄、旱能浇,井、渠、水库三配套的用水体系,鹿泉市有旱年,没有大面积含在了。

1996年8月3、4日,鹿泉市连续降雨30个小时,降水575.5毫米。由于这次暴雨造成源泉渠公路桥5处,农桥56处、泄水闸6处、涵洞20处被冲毁,渡槽沉陷坍塌15处,渠道决口115处,长20000米,浆砌段毁坏3265米,渠道严重淤积12830米。冲毁支斗渠闸门、闸房40处,渠道倒塌房屋60间。洪水过后,鹿泉市立即成立了“水毁工程修复建设指挥部”,组织全市机关干部和乡村群众义务劳动,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投入到水毁修复行动中。恢复上述水毁工程共投资了729万。其中政府投资达到400万元,乡镇投资329万元,冬灌水前具备了通水能力。

1998年河北省水利厅正式批准冶河灌区为大型灌区,下辖引岗渠、获鹿县源泉渠、平山县南跃渠、大同渠、兴民渠。源泉灌区被确定为大型灌区引岗渠二干渠(引岗渠冶河渡槽以下为一干渠),成为国家大型灌区投资灌区之一。

2000年7月3—6日,鹿泉市又一次突降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达274.8毫米,局部降雨419毫米。暴雨冲毁源泉渠农桥5处,渡槽1处,越渡沉陷坍塌6处,冲毁涵洞1处,渠道决口18处,长150米,浆砌段坍塌22处,长540米,渠埂滑坡12处,长312米,渠道淤积3700米,渠口900米引水渠被冶河洪峰淤平。恢复这次的水毁工程共投资了103万元,11月底完工。

冶河灌区被批准为大型灌区后,国家陆续开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投资。2003年,投资604.9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304.99万元),将穿城区段镇宁路至太平河1195米的高岸明渠改为倒虹吸暗渠。采用埋设双排DN1400毫米承插式预应力混凝土管。工程从2003年11月破土动工,2004年4月上旬主体工程竣工。工程建成后,既有利于渠道通水,又改善了市容、市貌,美化了鹿泉市城区环境。

从2003年开始至2009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共计完成投资29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37万元,地方配套1334万元(石家庄469.75、鹿泉864.25),完成干渠防渗14873米。通过源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建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渠道的水利用率,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2005年10月,石家庄市成立了冶河灌区管理局,对冶河、岗南水源实行统一管理调度,并对各灌区制定了综合水价,水源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2006年鹿泉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8月18日,重新核定源泉灌区管理处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至此,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完成,源泉渠从自收自支转型为差额补贴事业单位。

    现在,经过石家庄市冶河管理局对南跃渠、引岗渠、源泉渠续建配套,石家庄生态用水,通过源泉渠五孔桥进入鹿泉市海山公园,再经过北太平河,向石家庄西、北部的太平河、滹沱河、民心河等地供水,为石家庄生态建设、滹沱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石家庄市水利志、获鹿县水利志等资料)

 

 
上一篇:井陉县绵右渠
下一篇:引岗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