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水从柏坡岭下来》写作前后 > 内容阅读
写作过程 (2)边学边写

马建忠老师建议,要多看一些报告文学名篇和评论及有关知识,对写作是有帮助的。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选择地阅读了三集现代报告文学名篇和一些名家的评论及有关知识。现选择一些摘要笔记登载。

报告文学——散文的一种。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虚构,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发挥社会作用。

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并生动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材。可采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常用来评介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貌等。

速写——散文的一种。一般篇幅短小,文笔简练生动,迅速及时地表现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也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简括有力的笔墨描写人物面貌和生活场景。

特写——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以文艺手法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场景和气氛,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完全真实,不容虚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适于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特写也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属于“报告文学”。它的主要特点是描写有社会意义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但也容许作恰当的艺术加工。

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又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散文包括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在内;狭义散文则专指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形式自由,结构灵活,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
(以上资料摘于辞海)

2001年12月16日第四版,人民日报记者张贺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思想性:在注重真实性原则的同时,加强思想性、把握时代精脉搏、与时俱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信息的依赖和对事实的尊重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但是以为只要面对事实照猫画虎就可以写出报告文学,则是错误的。深刻的思想性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离开了思想的观照,事实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材料。如果把生活比作一片原始森林,那么作家的思想就是穿透这片森林的阳光,只有在思想光芒的照射下,这片森林才能显现出各种层次与斑斓的色彩。

理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在对事实的裁剪、选择和取舍中透露着作家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好的报告文学对于事实要有独特的见识,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
报告文学不能仅仅提供一些新鲜的事实和事件的背景,而应该努力挖掘其背后的意义,在哲理性和思想性上下功夫。但是,追求哲思不等于大发议论,议论不宜过多,而应画龙点睛,应含蓄一些。

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勇敢的、富有社会使命感的人,他们的心必须贴着人民的心,与时代一起跳动,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报告文学作家既要看到当今社会中剧烈变化的东西,同时也应看到千百年来难变的、渐变的,甚至是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太时髦,但并不因此而没有价值,因为它们与中国人民向现代社会迈进中的痛苦、碰撞、困惑相联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能抓住读者,就能使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1980年10月5日,黄钢在《中国报告文学丛书》总序中说:“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孕育了世界公认的开创性的报告文学《1871年公社史》(作者利沙加勒),催促了十月革命后《震撼世界的十天》(作者约翰.里德)的诞生。在此以后,无论是在东方和西方,报告文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要感谢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它在反映当代疾风暴雨的人民革命斗争中,终于找到了报告文学这么一种直接反映时代的真情实况的文学样式。创造人类新历史的无产阶级,理所当然地毫不拒绝运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一切传统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的诗情;但是,确凿无疑的文学历史现象之一,就是报告文学这种轻捷的武器,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部类,成为文学大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等兄弟兵种与友邻部队)中的一个独立的兵种。

我国的报告文学,它是无产阶级国际报告文学的一支劲旅。同时,它又不愧是瑰丽多采的中国记实文学的后裔。当我们追溯事物发展根源问题时,还应该看到:国际无产阶级报告文学,同样也是在现代报刊新闻事业有了强大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了各国文学史上纪实体散文的悠久传统而发展起来的。

的确,我国丰富多采的记实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无产阶级报告文学运动发展到今天,从记实文学的悠久渊源中产生了报告文学这一新型文学样式——这一样式,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部类,成为当代文学武库中一个巨大的分支。

1982年4月30日尹均生、杨如鹏在《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第二卷第五分册的序中谈黄钢作品时说:“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时代风云的内层,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同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息息相同。这构成了他的报告文学显著的思想特色。

黄钢严守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原则,他习惯从切身感受出发,在冷静观察和大量搜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从中选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描绘出色泽各异的生活画面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他不但如实地记录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且把笔力倾注于任务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刻划。这在当时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是很引人注目的。

他习惯于用画家和摄影机的眼睛去观察和选择生活,组织画面,从不把模糊不清的印象交给读者。这样,可视性和可触性,还有对话和音响这些艺术要素的综合,就成为他报告文学独具的艺术风格。
把情节和场面的生动描写,同富有哲理的政论色彩及饱含诗意的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是黄钢报告文学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更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直抒胸臆,让激情的潮水奔涌鼓荡。

他们又谈到军事题材作家华山的写作风格,“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风趣,具有古典章回小说的特色。”“他深刻细腻感人的描写,在报告文学中是不可多得之笔。”(和干娘的一段对话)

他们又谈到战争中随军记者杨朔的写作风格,在有的作品中,“情节引人入胜,也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描写,显示出浪漫主义的色调”。“他早期的报告文学还具有粗犷、明朗的鲜明特色”。

他们又谈到当代作家雷加,他的作品多数是对真人真事的描述;也有几篇则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作了较多艺术概括和加工,同小说近似。从形式上看,有回忆录,有访问记,有旅途随笔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雷加的写实,并不拘泥于现实生活的客观记录,而是精心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深入开掘人物性格的个性特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他们说雷加的《前线故事》是一组相互独立而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战地故事,记述了活跃于敌后的八路军、游击队战士的英勇斗争,反映了军民之间鱼水般的融洽关系,昭示了党领导下人民战争必然胜利的内在原因。

杨江柱在《中国报告文学丛书》第三卷第3分册的序言中谈到巴金,“他对现实斗争的关注,他急于倾吐自己爱憎的迫切要求,使得他情不自禁地一再拿起报告文学武器,轻骑上阵,纵横驰骋”。“和人民共命运、同呼吸的杰出作家,在现实斗争中必然会拿起报告文学的武器”。

他说:“巴金是一团火,在和平岁月也象在朝鲜战场上一样喷射出暖烘烘的热流。”

他也谈到巴金的挚友著名作家、教授靳以的写作手法,“他善于从小处落墨,从侧面烘托,采用白描手法,钩勒日常生活图景,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他也谈到女作家菡子,她坚守在上甘岭一个岩坡的小屋里,一夜听了十几万炮弹的爆炸,她一直住在黄继光通讯班里,写下了《从上甘岭来》、《和黄继光班相处的日子里》等名篇,她是用生命来撰写作品的。

菡子的笔墨清新俊逸,如溽暑中的清风,如幽林中的山泉。象靳以的作品一样,她的作品也带有浓郁的抒情诗色彩,即使写战场上的生死搏斗也透露出乐观明朗的诗意。但是,她又不完全同于靳以的作品,因为她的笔端始终渗透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明丽。

他也谈到刘宾雁,严格地说,刘宾雁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完全是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其中某些人物、事件纯属艺术虚构,在这一点上没有完全划清小说创作和报告文学的界限。但是,由于他这些含有虚构成分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特别迅速及时,针对性特别强,对现实生活引人注意的人物和问题作出了震撼人心的描述,使人觉得与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作品几乎相近,因此人们还是把这些作品称为报告文学。应该承认,刘宾雁及其作品开创了报告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

从“五四”前后算起,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战斗历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不少同志始终将报告文学创作严格地限制在真人真事的范围之内,对作品中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都要求不违背客观事实,力图把生活真实、新闻真实和艺术真实统一起来,言必有据,和小说创作划清界限。全国各报刊的新闻大军中涌现出来的报告文学作者,大抵属于这一流派,黄钢就是代表之一。与上述主要流派同时并存、互相促进的,还有其他一些流派。有的报告文学作品。材料真实,主人公的姓名却出于虚构,主人公的形象集中了同类人物的共同命运,例如脍炙人口的《包身工》。至于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与《本报内部消息》,虚构的成分更大,类似苏联奥维奇金的特写,实在是别开生面的另一支新军。以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对于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