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历史事件\风土人情 > 内容阅读
铁行会馆 晋商筹建 高家豪宅 见证兴衰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铁行会馆1
 
铁行会馆2

高家大院正房山墙上的大型砖雕
高家豪宅 见证兴衰

文/图 本报记者 安春华
  旱码头的昼夜
鹿泉的商业于何时开始兴盛,这个问题很难查考。所有的资料里只找到一句话:“自唐宋至明清,贸易范围远至冀东、辽宁及川陕一带。”(《记忆鹿泉》)其实,仔细一想就可以知道,鹿泉的商业地位,应当是与古驿道相伴相生。历来人们喜欢强调古驿道的政治军事意义,强调帝王将相们的故事,但当那些大人物身影远去,更多在古驿道上往来穿梭的,是商人、手工业者、平民百姓。是他们造就了这一“线”的繁华,而鹿泉,就在这条线的东口。“凡东货西运,至此必改车运为驮运。凡西货东运,至此必改驮运为车运。这一装一卸之间,造就了货物集散、人客往来的一片繁荣景象,鹿泉由此被称为旱码头。”《记忆鹿泉》主编郝庆寿说。
用今天的思维简单理解,过去的获鹿城相当于一个大批发市场。但又不止于此,本地亦有石材加工、烧石灰等工厂,有许多前店后厂、集手工业与商业于一体的店铺,更有饭店等发达的第三产业。还是按地域来说吧,据西关(解放后划为六街)老人张永乐回忆,沿古驿道自西向东进入鹿泉,经胡申铺到白鹿泉时,即已有饭店、茶棚等餐饮服务业。向东到土门关两村,商铺多了起来,不仅有餐饮住宿,还有药房门诊、日用杂货等。出东土门,沿驿道进入县城西关,就进入获鹿城的繁华商业区。这里的店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粮店、布店、药材店、山货店……其中,有两种店与运输有关:麻绳店和骡马店。西关街的西段多麻绳业作坊,为来往驮户添充绳索套股。中段有骡马店五六家。所谓骡马店,是供客商及骡马休息的旅店。古驿道上走不了大车,运货全靠牲畜驮,甚至得用骆驼,比如运送山西铁器中的大口面锅,只有骆驼能胜任,“那时候街上的驼铃声整宿不住。”
出了西关街东阁,即到太平河河滩。那时,从西关到南关,整个太平河沿岸都是繁华的商业区。虽然河岸高处有固定店铺,但更多的是地摊儿。“太平河是条季节河,不到雨季,每天都是市场。”南关(即四街)老人赵九辰说。郝庆寿回忆,如果赶上集日,河滩里更是人头攒动。饭市(即小吃摊)、枣市、荆货(即荆条编的各种器皿)市、钉鞋市、糠市、冷货(即不常用的东西,多指各种玩物)市、估衣(旧衣服)市、花生市,各占一区。
 “太平河商业带”的两头,一头是西关,除西关街以外,在西门北侧还有牲口市和人市。所谓人市就是雇人的地方,雇短工、雇奶妈、乞善友(也就是找厨师),都在这里。商业带的另一头是南关,这里有多条商业街。南门直冲着南关大街(今向阳南大街),这里多门面豪华的茶叶店、花(棉花)店等。南门外边,沿城墙根儿向西延伸的是海仔沟(当地读为“海子沟”),这条商业街上卖什么的都有,门面华丽。南门以东,沿城墙根向东并北拐通到东门的那条路,叫顺城关,这里有钱铺(相当于银行)、鞋铺、烟袋铺、丝织铺等。
东门内外,多饭店、旅店、妓院。这里是富商大贾谈生意并消费娱乐的地方。赚了钱的或到饭店吃吃喝喝,或到妓院寻欢作乐。旅店中讨价还价的争吵声、酒楼里的猜拳行令声,妓院传出的丝竹乐声及笑声骂声,响彻整条东关街,很晚才能安静下来。
与东关的夜生活相对应,潭沟街的生意人是早睡早起的好榜样。在顺城关以南,从南关大街向东延伸一条潭沟街,这里的店铺以铁器行为主,批发山西铁货,如种地必不可少的锄板、铁锨、犁铧,做饭必不可少的大小铁锅。每天一早,西来的骆驼骡马,东来的大车小车,都集结在潭沟街,卸货装货,人喊马嘶,混杂着驼铃叮当,热闹一上午。晚上东关最热闹,而白天这段时间属河滩大市场热闹。故而当地有俗语:“早潭沟,晚东关,不早不晚下河滩。”
  晋商以会馆为家
 在往来于获鹿城的商人中间,晋商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在获鹿城建了自己的行业会所。铁行会馆(亦称东会馆)就是山西铁货商集资建的,它在过去的潭沟街东头、今天的会馆路上,如今这里是部队驻地。鹿泉文保所张所长带我进入,这是一组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的建筑群,据张介绍,除照壁、山门(同时也是戏楼)、钟鼓楼已毁外,其余如东西碑亭、前院东西厢房、过厅、后院东西厢房、正殿东西耳房、正殿等十余座建筑,都保存基本完好。
我对正殿印象深刻,其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带卷棚顶抱厦。与一般抱厦的房顶和正殿房顶相连不同,这座抱厦是在正殿前边另建的,房檐矮于正殿,虽与正殿“勾心斗角”,但并不是一体。抱厦石柱上刻着两幅歌颂关羽的对联:“大义参天志士仁人齐俯首,英名盖世愚夫庸妇亦倾心”,“豪杰虽为圣人绍文宣而兴起,英雄得称夫子开武穆之韬钤”。穿过抱厦走进正殿,屋里空空如也,想来既然晋商崇拜关羽,原来这里应该有关公画像或塑像。
对于初访者来说,正殿最吸引人的是檐下那些斗拱,几乎没有不雕刻装饰的,其中“斗”多变化为云朵状,“拱”、“昂”多变化为龙头和如意云头。这种“花式斗拱”,在我所走访的本地古建筑中,只记得苍岩山两座桥楼殿是同类样式。井陉那地方与山西多有交融,而铁行会馆又是山西人所建。驻在这里的修缮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小曲说,这座会馆是典型的山西风格。我问何为山西风格?他说:见多了,一看就知道,但一下子也不好概括,最后举了一个例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精美。
有钱!没钱哪能雇的起好工匠如此精雕细刻?但“有钱”绝不是晋商仅有的“符号”。他们既吃苦耐劳,又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团队观念,秉承传统礼义道德,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在大江南北留下了多座晋商会馆、山陕会馆。张所长告诉我,各地晋商会馆都有一个共同点:前为戏楼,用于演戏酬神等活动,后有正殿,供奉关羽像。清朝时,在晋商商号中曾有过一个规定:所有从业人员,都不得在商号所在地携带妻子家眷或结婚纳妾,而探亲分十年、六年或三年一次,每次三到四个月。因此,从十一二岁入号,到六十岁退休,一生中回家探亲的机会最多不过十几次。为了淡化思乡之情,他们以会馆为家,逢年过节张灯结彩,备好美酒佳肴,又请戏班唱家乡戏,以娱乐身心,排遣寂寞。事实上,会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是宗教场所,又是同乡商人的落脚处。
与东会馆遥遥相对,在县城西南牛山山坡上,有一个由山西和获鹿两地商人(包括钱行、杂货行、棉花行等)共同创建的西会馆,名“晋鹿会馆”,又称“山右会馆”。其规模更大,原有三进院落,占地近5000平方米。现仅存一座大殿、东西两座厢房,外加两座石牌坊,为鹿泉“市保”单位。石碑显示,西会馆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于清宣统三年。
东会馆比它的年代更早一些。1991年,部队在办公室门前发现了一通石碑:“建修悬钟石牌坊记”,此碑不仅告诉了人们东会馆的创建年代,更记述了民国初年商人们的忧国忧民之心:“自古祀典昭垂礼乐并重,钟之器亦乐中一器也。铁行有前清雍正二年创铸之钟,旋即时运承平,神人以和,弃未悬设。及至民国肇基,于今四载,中外不靖,殊失前日之和,世人犹睡如梦。故建坊特悬□(已佚)子午钟,届时一鸣,金声四达,岂惟足以动神听,亦且警梦醒,爰勒诸贞珉,以冀永垂不朽云。是为记。”
盘点鹿泉还未写到的两处“省保”,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类,都与当地的工商业有关:一处是山西商人在鹿泉盖的会所,一处是申后村人在山西发财以后回来盖的豪宅。老房子沉寂角落多年,再也不见当年富商大贾进进出出,街巷间再也不闻讨价还价的高声喧嚷,因为鹿泉作为旱码头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人们一直难以忘怀,他们在记忆的角落里细细搜寻,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画面、声音、气味、颜色……
  拒建火车站 繁华向东移
现在,东会馆的钟、悬钟的石牌坊都找不到了。想当年,一群穿着长袍马卦的商人,庄严地聚集在石牌坊下,其中一位年长者用力敲响大钟,钟声回响在老城内外。他们希望国人怎样警醒?他们认为一个“醒来&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