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二章 壮哉 引岗大军 > 内容阅读
一、引岗施工团征战初录

公元1969年11月16日,获鹿县施工团来自车行公社的800多名民工,带着自己的憧憬,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浩浩荡荡开赴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安营扎寨。

  这支向引岗渠开拔的队伍,拉着双轮车,赶着毛驴车。车上装着锅、碗、瓢、勺,杀绑着行李卷儿,车帮上别着镐头、大锤和钢钎。行进的民工队伍中,有的扛着明晃晃的钢锹,有的背着长长的撬棍。他们换上新浆洗过的衣裳,头上裹着羊肚子毛巾,令过路人遐想:这支队伍是昔日去挖战壕攻城的武工队?还是去抬担架送军粮支前的民兵?从队伍的装备和衣着不难看出,为了打响这场战斗,他们多少天之前就厉兵秣马,打造新的兵器,购置新的锹镐。家中的女人们,早几天就为男人们洗晒好衣服、被褥,缝补好了替换的衣衫。

  从11月16日起,一连几天,石岗公路上,不断有一队队一行行匆匆行进的队伍经过。到22日,获鹿县先后有车行、韩庄、申后、梁庄四个公社,共计2800人的大军集聚到王常峪隧洞工地。

  王常峪在平山县城西部的北水村和北水西庄之间。那时为便于管理,民工分团、营、连、排编制。团部设在离工地较近的北水西庄,此村简称北西庄。获鹿施工团的主要领导是文革前曾任代理副县长的杜英杰、人武部干部高绍书;负责政工的是谷有顺、郄平吉;主管工程的是贡承顺、石正瑞;理财能手韩东朝、刘克裕;管理后勤工作的是林泽民等。

  常峪岭附近都是小村庄,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民工,各村的街道院落挤满了人。平山县不愧为革命老区,人们那个热情呀,感动的远道而来的获鹿民工直掉眼泪。老乡们把自己住的房子腾出来了,把没住过的房子打扫干净了。炕上铺上厚厚的带有淡淡清香的谷草,门口挂上密密实实的草帘子。

  经过长途行军来到这里的获鹿县民工们,眼看着老乡们像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忙碌,顾不得征途的劳累,抄起扁担就去挑水。水缸里的水满满的,打着旋,几乎要溢出来;有的拿起扫帚扫院子,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

  眼看着两县人民那个亲切劲,不由得使人想起一首动听的歌儿。歌中唱道:“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解放军进山来帮助咱们闹秋收……”不过,获鹿县民工这次来到平山县的常峪岭下,不是来帮助乡亲们闹秋收,而是来联合作战,开山劈岭,携手共引柏坡水的。

  11月23日,常峪岭隧洞破土动工,古老的常峪岭在炮声中抖动。开凿全长2700米,仅斜井、竖井附属工程就有三华里的王常峪隧洞之战,打响了引岗渠战斗的第一仗。

  那天,冷风飕飕,滴水成冰,一镐下去,只留下一溜白道道,土石拌着冰碴儿飞得满脸都是。常峪岭硬,民工们的决心更硬,轰轰隆隆的开山礼炮响了,这是引岗渠工地上第一声炮响,震动了太行山,震动了常峪岭,震动了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急切企盼的心。

  常峪岭隧洞开工之初,工地上既无电源,又无机械动力,更无技术。掘进完全靠手工操作、土法上马,惟有的武器就是铁锤、钢钎、铁锹和土箩筐。民工们一锤一锤地砸,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撬,一筐一筐的抬。

  来自平原的民工,长了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开山打洞呢,井架怎么搭,隧洞怎么掘进,全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用力打铁锤,手震裂了,鲜血直流。

  1125日,王常峪隧洞破土动工的第三天,缑增福带领县领导们来到工地参加劳动,他们要亲自体验一下民工的生活。北风凛冽,地冻得和石头一样硬,风刮得脸象刀割一样疼。战斗在那里的民工却干得热火朝天,个个头上冒着热气。领导的到来,鼓舞了民工的士气,民工的困难,领导记在了心里。

  竖井、斜井越来越深,洞中弥漫着灰蒙蒙的烟雾,呛得人们睁不开眼。他们听说谷草火能赶烟,就买来许多谷草,经过实验,没有成功;他们听说用口袋能往外带烟,把口袋拉上拉下,还是无效;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就脱下衣服抡着往外赶,效果甚微。为了赶时间,冒着烟雾进了隧洞。

  随着隧洞的延伸,沥水越来越旺。在隧洞中,沥水犹如五黄六月的大雨,哗哗地往下浇。民工们就用瓢一瓢一瓢地掏水,用桶一桶一桶地往外提水。当时,为把井里的沥水掏干,获鹿施工团把平山县大集小镇的水桶都买光了。

  烟雾弥漫,沥水成河,工程进度缓慢。民工们说,洞子打了这么长时间,出的石砟方量,还不如咱们吃得一堆堆饼子多呢?照这样的进度,五、六里长的隧洞何年何月才能打通呢?民工们的思想出现波动。

  在王常峪隧洞施工又遇到新的困难的时候,缑增福同志又一次来到工地,他要亲自闻一闻洞中的烟雾,经一经洞中的沥水。他来到井架旁,眼看着井口几个民工畏难的样子,缑增福说:“拉绳,我先下去。”说着跨上绳头的横棍,随着滑轮一阵吱扭吱扭的声响,晃晃悠悠来到井下,他不仅和民工们一样的撬石、运砟,而且讨论如何排烟排水加快掘进的良方妙策。

  1970年春节刚过,引岗渠工程指挥部委派老副县长杜中华、施工团团长陈景元、副团长贡承顺前往井陉煤矿取经,学习矿井打坑道的办法和通风、排水的技术。

  紧接着,县委调兵遣将加大领导力量和兵力,又调来寺家庄、铜冶两个大公社的民工队伍。新任分团政委陈景元、团长林增福等和技术人员商量,为了方便工程施工,增加竖井9眼,使斜井、竖井达到25眼,工作面增加到48个。并且,为了施工安全和工作方便,改变了竖井和隧洞的互通位置,创造性地增加了工作洞,增加了通风排烟系统。王常峪隧洞进入了艰苦而持久的激战。

  铜冶是个大公社,一般工作任务都占全县的十分之一。他们参加王常峪隧洞之战,掘进任务1010米,竖井附属工程390米,工程量占全部工程的近40%。这个民工营奋战的五号井,深度达64米。“一号斜井”出名挂号的艰难,后来塌成了群英会战的主战场。当时,白广英任公社书记,他老练持重,善于谋划。到工地带工的公社副主任李兵山,敢说敢做,雷厉风行。他们为修建引岗渠,凿通常峪岭隧洞,把对党对人民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三县人民修建大渠,舞动太行山东麓的巨龙立下了战功。

  1969年12月,城关公社民工在教导员徐敬宪和营长梁才的带领下,赶赴引岗渠上的第一洞——霍北庄隧洞,在岗南水库大坝右下侧摆开了战场。城关公社由于男劳力少,在共产党员黄月英率领下的娘子军上阵了。她们成立了“铁姑娘战斗队”,为打通霍北庄隧洞撑起了半边天。

  1970年7月,获鹿县引岗渠指挥部组建温塘河分团。董禄云任政委,贡承顺任团长。牛山、马山、李村、永壁四个公社的2000多民工投入了战斗。

  在组建温塘河分团的同时,冶河分团成立。开工的日子,副团长胡梦书骑着自行车带路,率领着一百多名赶着马车、毛驴车的民工先遣队伍入场,揭开了大战冶河枢纽工程的序幕……。

  1970年春节过后,紧追着获鹿施工团的步伐,元氏县施工团承担的咽喉工程之一——马冢河倒虹吸战斗也在平山县境内打响。原来,元氏县的乡亲们隐隐约约听到从光禄山、九里山那边传来的隆隆炮声,再也坐不住了。3月底,一支由一万六千多人组成庞大的引岗队伍,在县领导周欣、许庆元和水利局局长———和副局长曹孟周等同志的带领下,部署在从获鹿县靶场至元氏县“八一”水库漫长的战线上。他们担负的明渠开挖、垫方及元氏县境内的建筑物工程全面启动。

  朴朴实实的县委书记周欣同志,一副慈善相,露着两颗虎牙,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令人倍感亲切。他对修建引岗渠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在动员大会上不只一次说过:“我们把岗南水库的水引入八一水库,那是一个聚宝盆呀!我们搞回灌,把水放入潴龙河,那是我们把粮仓埋在了地底下呀!何乐而不为呢?”

  听着获鹿县施工团的开炮声,革命老区平山县在县领导刘桂生、县引岗施工团团长刘凤岐的指挥下,5000多名民工也迅速进入从霍北庄隧洞出口到冶河渡槽西端之间的漫长阵地。平山民工来自革命老区,他们以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平山团”为榜样,以战斗姿态进入工地。那时,平山西部山区人民的生活更艰苦,他们背着土豆,高粱面来了。深山老区的乡亲们本来没有拉车的习惯,他们就用筐子背土,像北山愚公那样一锹一镐、一筐一篓地挖山不止。他们以老区人民特有的勤劳、质朴、憨厚、艰苦的优良品德,背着,扛着,搬着引岗大渠一步一步地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