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2日拂晓,获平公路上,一队人力拉车满载着水泥,迎着前方的崇山峻岭,向着引岗渠温塘河渡槽工地进发。 这支人力拉车运输队的规模不大,五、六辆车,人员也不多,十几个人。充其量说,他们只不过是庞大的引岗渠运输大军中的一个小分队而已。 运输小分队的拉车人,披着东方鱼肚白抛洒的几缕霞光,摔打着擦汗的毛巾,送走天际最后几颗眨眼微笑的星星,在黎明的曙光中,猫着腰,弓着腿,晃着膀子,用胳臂绷紧肩头的拉绳,铆足劲,全力驱动着一座座小山似的水泥车向前移动。 那时,获平路是一条沙石公路,在太行山脚下向深山伸延,沟沟坎坎,高低不平。在艰难的跋涉途中,遭受重压的人力拉车,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这声音告诉人们,小小的拉车载重不下千斤,超负荷运行。拉车人如此狠载,心急火燎的样子,好似当年的支前运输队,听到了前方隆隆的炮声,炒豆般的枪声,开始急行军一样。 老天爷发威,好象有意考验这支运输队。起风了,刀子似的割耳朵风从西北的山谷中呼啸着卷来,带着雨丝儿,裹着雪片儿,打着旋,飞入拉车人的脖领、耳朵和呼呼喘气的口中,刺激得浑身正冒汗的拉车人直打寒战。风越刮越大,尖厉地呼叫着,发出哨鸣一般的怪响,撕扯着人们的衣服,好象要飞起来一样。雨雪越下越大,拉车人脱下衣服,盖在水泥车上,杀绑结实,遮蔽雨雪。他们急忙来到大土岸下,想歇歇脚,避避风。渴了,拿起军用水壶喝几口自带的白开水;饿了,啃几口冰凉棒硬的馒头和咸菜,仅从这些给养中获得驱动双轮车前行的热能。 “哎呀!”拉车人眼望着风卷的漫山遍野的羊皮雪,发出惊叹,“还不如不歇哩,湿透的衣衫紧贴在身上,冰凉。再说,路还远着呢。” 车到裴村,一路上坡,路旁是两道深沟。车队来到宜安村北的石狼涧沟,险恶的陡坡,令人望而生畏。重车往下行要稳,他们四五个人用力抱着辕杆,扒着车帮,使劲往后坐,一步一停地往下挪蹭。车后的木杠磨擦在土路上,留下一道长长的,明光光的沟痕。车到沟底,抬头上望,坡长立陡,拉车的人便集中兵力,护着车上坡。他们肩靠着肩,头几乎要扎到地下,猫着腰,喊齐了号子,拉着人力车艰难地向上爬行。车队越往前行道路越难走,风越来越大,离目的地还很远,他们在风雪中艰难地行进。 这支普通的运输小分队,披星戴月,顶风冒雪,与风雪搏斗了十多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民工们含着热泪,把拉车的人们团团围住,工地上一片沸腾。 原来,这支送水泥的人力拉车队伍,就是获鹿县主要领导缑增福和县引岗渠施工团的领导杜英杰、等同志组成的引岗运输小分队。他们起大早从获鹿县的石家庄水泥厂装车出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一路上爬山,涉水,越岭,直扑正在紧张施工的平山县境内温塘河渡槽工地。 在大战引岗渠的日子里,不仅获鹿县里的领导同志、引岗渠指挥部的负责人与人力拉车为伴,运料支前,还有县里的部、室、委、办、局,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拉着人力车,推着自行车,往引岗渠送水泥,运石料。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为了引岗渠水,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呢。 有一次,正在紧张施工中的冶河大渡槽料石告急。县直机关干部闻讯,立即拉着小车会聚到县委大院,火速赶到获鹿县的黄岩沟和九里山采石场装上券脸石、压沿石就出发了。人力拉车吱吱呀呀地唱着歌,以引岗运输大军特有的速度前进。为了让子孙后代喝上从岗南水库引来的甘甜水,永远记住那些为修引岗渠泼命奋战的人们,我们特把镜头聚焦到这支远征的运石队伍: 第一辆打头的人力拉车过来了,驾辕的是县委书记缑增福,挑梢的是办公室副主任朱振海和干部吴国华; 第二辆人力拉车过来了,驾辕的是县委副书记赵玉洲,挑梢的是办公室副主任张存忠和青年干部张振川; 第三辆人力拉车过来了,驾辕的是县委常委马文贵,挑稍的是办公室周士才和青年干部商润身。 …… 小小的引岗渠运输小分队,队小力量大,拉出了引岗渠运输大队伍。紧接着,县里其他领导、县直各部门的领导和所有的干部,追随着县委书记缑增福的脚印,拉着水泥、料石,一辆又一辆的车过来了。这支长长的,不断线的运输队,在逶迤的山路上,艰难地驱车远征。 车到获鹿同平山交界的东焦村,一道一瞬即失的亮闪过后,灰蒙蒙的天边传来隐隐约约的雷声。开始下雨了,雨水淋透了他们的衣衫。路更滑了,小拉车左滑右滑一步步挪动。雨水、汗水在他们的背上流淌,流入眼睛,流入了嘴角,湿透了全身。为了水,这些机关干部,引岗渠的运石人,品尝着雨水、汗水的苦涩;为了水,这些从机关来的拉车人,经受着水的浸泡,冒着跌下深沟的危险,淋着雨,去牵那条水的长龙。 天空不断甩出亮闪,映照着这支运石队伍,映照着他们躬身行进的身影。 缑增福猫着高大的身躯,头上冒着热气,驾着辕,一步一滑吃力地向前拱着。天公频频甩出耀眼的亮闪,高高的山岭刻录下他拉车躬身行进的雕像,刻录下机关干部拉石支前的身影,历史的镜头录下了运石人雄壮的、健美的、永久的、催人奋进的形象! 我们紧跟拉车人咚咚的脚步发现,缑增福他们已经把一种精神融化到获鹿人民的血液之中。在柏坡岭前的霍北庄,在巍峨的常峪岭,在难忘的温塘河,在宽阔的冶河,在二百华里的引岗渠线上,这种精神正在形成着,延伸着,扩散着,支撑起一条长长的巨龙。 在引岗大军出征初战的艰苦日子里,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不是用嘴,也不是用笔,而是用满载着水泥、料石的人力拉车,实实在在地在获鹿的大地上,在平山的山岭上,写下了他们奋战引岗渠,彻底改变获鹿县面貌的铮铮誓言。 三十年前,一个县委书记拉着小车上工地,这不能不使后人感慨万千。由此,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不是笑话的笑话。 说的是一位局长正在自己二楼办公室品茶看报,办公室主任敲门进来报告说:“高局长,八点到一楼会议室开会。”局长头也不抬,漫不经心地说:“知道了,请通知司机,7点50分来接我。”办公室主任愕然。 几十年后,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有的同志头脑发胀,飘飘然,得了一种“富贵病”。他们忘记了当年毛主席穿着补丁衣服,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敲响的警钟;忘记了到今天还照亮着我们前进道路的西柏坡的如豆油灯;忘记了,磨盘咿呀,纺车的嗡嗡声;忘记了人民永远是考官,我们永远是考生;忘记了自己是谁所生,谁所养。有的同志甚至高高在上,花天酒地,懵懵懂懂,天长日久,竟变的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脚不能走路,成为不能吃苦的“富贵”一族,还谈得上什么拉车送水泥,送石头呢? 县委书记缑增福拉着小拉车送水泥、送料石的佳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爸爸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着,已经成为美妙动人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们,在获鹿县人民的心目中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英雄的获鹿人民靠这种精神,一步一层天,硬是拉出了一个响当当的新获鹿,一个新鹿泉!不信,请你到获鹿县去走一走,看一看,大地上到处还留有缑增福他们的大脚印,还留有人力拉车车轮深深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