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增福的家乡在平山县凤山沟,和西柏坡只有一河之隔不足十公里。他青少年时期受到革命熏陶,对西柏坡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曾多次走进西柏坡,一次又一次踏上那片红色热土,钻进那本打开的书,埋头攻读,苦苦思索,去寻找那启迪人生的真理。 这位身材高大,面目慈祥,来自革命老区的共产党人,把西柏坡视作革命征途上的加油站、原动力,终生难以忘怀,受之不尽。他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以后,步步追随着毛主席、党中央的足迹,聆听着毛主席从西柏坡发出的胜利前夕的警示,在“两个务必”的光辉照耀下,延续着他那革命人生的路途。 缑增福再次走进西柏坡,深深地感到,英雄之地自有一股不屈的英雄之气,高大的壮烈之气,纯净的坦荡之气,在山水之间,村庄瓦舍,林木梢头,百姓身上升腾、绵延。因此,在缑增福心目中,西柏坡是无比崇高的,无比神圣的,无比纯洁的,无比挺拔的。每次造访西柏坡,在他的心灵上都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净化,新的升华,从而产生一种足以排山倒海的力量。 在西柏坡,缑增福走着,看着,追寻着每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伴随着耳畔响起那位巨人春雷般的声音,去寻觅那憾天动地的精神力量。 西柏坡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前,离石家庄90公里,抗战时期属晋察冀边区。 1948年5月26日,毛主席、党中央来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在这里建立了当时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组织指挥了闻名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彻底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一次迎春的盛会。会上,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迎接胜利的重要警示。那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主席从西柏坡发出的声音,是立党之本,是立国之本,是警钟,是春风,是中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有力保证。 缑增福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也有不少值得骄傲的地方。他生在革命老区,长在革命老区,一开始工作在革命老区。他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都说这是一颗革命的好苗子。他所到之处留下了一串串踏实的脚印,一篇篇闪光的记录。难怪1964年在赵县工作期间,曾受到农业部长廖鲁言同志的夸赞。在荣誉面前,缑增福没有飘飘然,这不能不感谢毛主席和他永远警示的“两个务必。” 缑增福在西柏坡参观时,多次被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为民,艰苦创业,鞠躬尽瘁的殷殷之心,身先士卒的艰苦奋斗精神感动的潸然泪下。 后人可能料想不到,党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当时就是在中央工委盖的伙房里召开的。在中央大院军委作战室里,一间普通的农舍里摆三张桌子,三张桌子三个科:作战科,情报科,战史资料科。毛主席坐过的椅子,刘少奇副主席从南泥湾带过来的白茬木箱子,周总理用过的马灯,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主人们生活的简朴,诉说着伟人们的赤子之心。 缑增福明白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毛主席在西柏坡的稻田里,向乡亲们传授家乡农民们种水稻的经验,边插秧边问乡情的欢声笑语中走来;从朱德总司令帮助村民们拉耧播种时,清脆的楼铃声中走来;从周总理派人帮助老乡们碾麦子,吱吱咛咛的碌碡声中走来;从刘副主席亲手栽培的松柏林涛声中走来;从董老跟着夫人学纺线,嗡嗡的纺车声中走来;从磨盘咿呀,“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的歌声中走来…… 走进西柏坡,使缑增福激动不已的不仅有三大战役的狂潮,将士们厉兵秣马,浴血奋战的身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七届二中全会的春雷,还有英雄的西柏坡乡亲们的舍小家,为大家,为修水库,两次搬迁,艰苦创业,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风骨。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后的1957年,为根治滹沱河水患,经全国人大正式审议,周总理转呈毛主席亲自批准,要修建岗南水库了。 1959年7月15日,岗南、黄壁庄两座水库同时蓄水,水位迅速上涨。后靠的西柏坡乡亲们,顾不得管自家的房产,把中共中央旧址的门、窗、梁、檩、桌、椅等,一样一样地搬移到山坡上。当他们眼看着“中央大院”被淹没,生养自己的老屋被水吞噬,祖祖辈辈用血汗开垦的农田被水吞没时,他们齐刷刷地跪下去哭了,那哭声声震四野。他们用长跪告别昔日繁忙的“中央大院”,告别生养自己的老屋,告别祖先的坟茔…… 原来的西柏坡村位于岗南水库蓄水线以内,大部分土地被淹没。平山县的领导考虑所剩的岗坡地不产粮食,无法维持生活,决定这个村全部外迁,不能再后靠。可是,西柏坡的乡亲们圣地情深,故土难离,坚决要求后靠,发誓不外迁。他们宁肯宿茅棚、住山洞,开山造田,也不离开西柏坡。他们说:“决不让西柏坡从平山县的地图上抹掉,决不让‘中央大院’从西柏坡村抹掉!” 这就是西柏坡人。缑增福走进西柏坡,耳闻目睹,无一不使这个高大坚强的汉子心动落泪。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这个大喜的日子离他们从陕北的杨家沟向华北进发正好一年零一天。 五十多年后,据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同志说:“就是在起程进京的那一天,毛主席凌晨三点多钟才躺下,休息前领导叮嘱他,九点钟以前叫主席起床。但周恩来担心去北京的路途遥远,怕毛主席休息不好,直到十点钟才让李银桥把主席叫醒。” 周恩来对毛泽东说:“多休息会儿,长途行军坐车也是很累的。”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被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二十年后,作为一个党员,一个从栾城县调到获鹿县的县委书记,缑增福来到西柏坡,感到自己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而且是一个不断到西柏坡这片红色土地去就读的“走读生”。 几十年来,缑增福总觉得,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单位,每一个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征途上,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赶考”。赶考者,舍生忘死干革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并且,随时随地,自觉地接受人民的考察,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是小考、中考、大考,人民永远是考官,党员、干部永远是考生。考生的每一次考试,最基本的课题是实践“两个务必”。至于考试及格不及格,那只有让考官去评判了。 回望历史,在毛主席敲响警钟的第二十个年头,缑增福满怀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来到获鹿县(鹿泉区下同)这块干渴的、人人思变的大地上。当时,他刚满四十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年华。缑增福踏上获鹿县大地的第一天,就听到这样一个顺口溜:“中部丘陵西部山,地下无水干冒烟,啥时牵来滹沱水,种地靠人不靠天。”获鹿人民想的、盼的,和行署专员张屏东,资历颇深的专家周洪烈的倡导,与地区领导修建引岗渠的决定是何等的一致啊! 在这次造访西柏坡的日子里,缑增福曾眼望着浩瀚的岗南水库,兴奋异常,由衷地感慨:“你几时能给我们一杯水呢?获鹿县干渴呀!” 说缑增福调到获鹿县工作,不如说他是到获鹿县“赶考”来了。为了考个好成绩,他又一次踏上西柏坡这片红色热土。缑增福取经西柏坡,获鹿县下考场,他考的如何呢?把时光再闪现到1974年,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考之后,历数着一个个带血带泪的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开国创业,没有西柏坡人民的牺牲精神,哪有岗南水库?没有岗南水库,哪来的引岗渠?” 对于那次历史性的大考,缑增福很少谈及,他说应该归功于三县人民。既然是考试,考官总得亮分吧?这个考生以及他的同伴们的成绩究竟如何,让我们从柏坡岭下起程,追踪他们坚实的脚步,到那一山一水,一沟一梁所摆开的考场去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