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渠志》 > 第二章 引岗渠施工 > 内容阅读
第二节 施工队伍

根据施工任务大小,获鹿、元氏、平山三县先后成立了施工领导机构,组织了施工队伍。
1969年10月,获鹿县革命委员在全县22个公社中,抽调民工2800名,进入引岗渠施工现场,作前期准备工作。首批民工由县生产指挥部负责安排。同年11月,引岗渠获鹿县施工总团成立。总团团部驻平山县北西庄。年底,元氏县成立了引岗渠工程指挥部;1970年10月,平山县引岗济冶灌区指挥部组成。是年,引岗工程各段施工全线展开。
获鹿县施工团的重点工程大部分在平山县境内。隧洞、渡槽同进开工,至1970年初,已达近万名民工。是年5月获鹿县革委会决定,成立王常峪分团、温塘河分团、冶河分团。分团名称以工地名称或团部驻地命名。
获鹿、元氏、平山三县民工队伍均以民兵军事建制形式,各县设施工总团或指挥部。总团、指挥部以下设分团、营、连、排。营的建制以公社为单位,连的建制以大队为单位,排的建制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团建制大小不等,根据工程量而定。总团或指挥部的领导成员由各县县委、县革委选拔,营领导成员由公社带队干部担任,连排领导多数是出工大队的原民兵连、排长。
施工队伍中,除少数干部和技术人员外,民工都来自农村。他们中间有少量的复员退伍军人和退职回乡工人,余者均为中、青年农民,修建水利工程大多数人没有干过。平山县深山区的社员(当时农民称为公社社员)很少到过“山外”,有些人甚至连手推车都没见过,所以这支队伍是缺乏技术的队伍。但是民工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一定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没有技术干中学”,“没有机器自己造”。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架起了大型渡槽,打通了塌方严重的隧洞。在施工人员中,还有几支妇女队伍。王常峪(军民团结)隧洞所需拱圈石料供应任务,由申后营(公社)承担。男劳力不足,青年妇女主动请缨,拿起锤凿,硬是练出一批女石匠。获鹿县城关施工营在霍北庄(红光)隧洞战塌方中,“铁姑娘”队有勇有谋,及时研究塌方动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她们严守操作规程,在整个工程中,该队无一伤亡。平山县明渠大填方工地也活跃进着一支“铁姑娘战斗队”,这个队,吃苦耐劳,工作丝毫不比男子逊色。
在施工队伍中有大批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的组织关系转到施工队,建有党支部和小组,按时过组织生活,在施工中起了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