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岗渠修建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命委员会及施工团(部)的领导,大部分是受过冲击“站出来”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些干部大多数思想政治觉悟较高,有工作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引岗工程中,各施工团(部)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各施工单位党的组织健全,总团(指挥部)有党委或党组,分团有政委、营连有教导员、指导员。
由农民组成的施工队伍,“恋家”情绪严重,特别到县境外施工更不习惯。不少民工经常以种种借口请假回家,其实是“结了婚的想妻子,未婚青年想爹娘”。请假回家团聚团聚,顺便做些好饭,改善一下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施工团领导积极组织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各种比赛。当时,社会性上只有几个“样板戏”群众文艺活动只是“大唱革命歌曲”,不能适应工地业余文化需要。获鹿县革命委员会适时地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深入工地“当民工、演民工”。该队演员多是县文化馆推荐的各公社文艺骨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县革委还专门从县剧团抽调编导人员参加,节目种类有曲艺、歌舞、戏剧,演出形式灵活多样短小精悍。素材取自工程,宣传表扬施工中的先进个人和群体,群众喜闻乐见。宣传队还为演员创造条件,聘请名师,到驻上庄的北京军区五七干校,拜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大师为师,还把高元钧、高家林大师等名演员请到工地表演,每次都引起轰动,鼓舞了士气。获鹿县引岗文艺宣传队有坚实和生活基础和名师指导,演出质量不断提高,三次获石家庄地区文艺演出活动奖。
1971年获鹿县革委会又为施工团配备了电影队。最初仅有8.75毫米放映机1台,很难适应工地人多场地大的要求。县革委根据实际情况把电影队16毫米放映机调给引岗工地电影队,改善了放映质量。该队经常活跃在工地和驻地,既鼓舞了民工斗志又密切了当地群众关系。
除文艺演出外,各施工团(部)都办有“战报”,各“战报”名称不一,均为八开一版,手工刻写,印制清晰,版面灵活、整洁。战报及时总结各自所在工程进展情况,介绍兄弟工地先进经验,表彰好人好事、劳动英模。战报“发行”量大,影响大,效果好,深受广大民工喜爱。
在施工团(部)驻地,还经常组织其他文体活动,如象棋比赛和球类活动,使民工们必情舒畅,“思乡”念头明显减少。
思想工作的另一方面是榜样的力量。引岗渠各级施工组织的领导成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艰险工段,都有领导在场,突击抢险领导身先士卒。建渠三县的县委、县革委领导对引岗渠的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视,经常深入工地与民工共同劳动、共同研究施工中的问题。获鹿县县委、县革委还规定县直机关干部定期到引岗工地参加劳动。1970年年末,中共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经党代会选取举 生。1971年元旦,县委新班子即带领全体委员及各公社书记,县直各局局长,到引岗工地参加劳动。
1970年初秋,正在紧张施工的温塘河渡槽工地水泥严重不足,因运输工具短缺,一时供应不上,有停工待料的危险。获鹿县革命委员会接到报告,立即组织县直各局、部、委全体机关干部,用“所有一切能运送水泥的工具”往引岗前线运送水泥。县革委会主任缑增福身先士卒,用借来的人力小胶车(排车)装上千斤水泥,自己驾车从获鹿县城送往近百公里的温塘河工地。在县领导的带动下,县革委机关、县直各单位的干部一齐出动,能借车的借车,借不着车的就用自行车驮上两袋水泥送往温塘河工地。一次运送途中刮起了大风,继而又下起大雨,给行进造成困难,人们毫不畏惧,不惜自己被风吹雨淋把随身携带防雨具盖在水泥车上,继续前进。从获鹿县城到温塘河工地,只有一段柏油公路,其余是石子路,坑洼不平。运送水泥的“干部队伍”要走十几个小时,中途他们不进饭馆,饿了吃自己带的馒头咸菜。温塘河工地的民工得知县领导顶风冒雨往工地运送水泥,十分感动,很多人跑出几里地迎接,为的是早些替干部驾车,让他们“缓缓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