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首页 > 外地新闻 > 内容阅读
南怀瑾与南水北调

 

南怀瑾

我喜欢收藏学者墨迹,台湾文化名人南怀瑾早已进入视线。

南怀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南怀瑾热”持续至今已整整20年了。他曾在台湾、美国、香港居住、讲学,五年前,又从香港搬到了太湖边上他兴建的太湖大学堂。可“南迷”来讲,他仍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别说请他挥毫,见他一面都难。有一次,新东方元老徐小平组织学生去见南怀瑾先生,学生问了很多浅显的问题,结果南怀瑾很生气,他说:“你们的问题很简单,但都在我的书里,你们都没有看。你们来看我,等于把我当成大熊猫来看我,你们来干吗呢?”

一年前,京城藏家朴庐胥兄偶得一件南怀瑾墨宝,是写给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胥兄如获至宝,写了收藏文章贴在新浪博客上,羡煞我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墨宝,一年中,不知多少次打开电脑去他的博客欣赏,胥兄也一直在帮我寻找。不久前,胥兄来电告知,藏家手中还有一件与此同一上款的南怀瑾墨宝,可要价甚高。经胥兄从中斡旋,这件难得的墨宝近日入藏三惜草堂。看来收藏没有朋友是不行的。

南怀瑾所书内容是古乐府诗《休洗红》:

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

休洗红,洗多红在水。旧(新)红裁作衣,新(旧)红翻作里。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反复君所知。

古诗。“新”、“旧”二字颠倒,颂而思之有味。戊寅冬月戏书,邓英淘一笑。

古典文学大家余冠英先生选注的《汉魏六朝诗选》时,将此《休洗红》定为晋代无名氏所作。第一首感叹人寿有限,第二首感叹世事无常,都是因为衣服颜色新旧变化联想到人生的变化。明代杨慎所撰《升庵诗话》卷十一记载:“余於蜀栈古壁见无名氏号砚沼者书古乐府一首云:休洗红,洗多红在水。新红裁作衣,旧红番作里。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反覆君所知。”此诗古雅,元郭茂倩《乐府》亦不载。李贺诗云:“休洗红,洗多颜色淡。卿卿聘少年,昨夜殷桥见。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视前诗何啻千里乎?

整幅作品确如胥兄所言:“雪白如新,行云流水,绝无凝滞,真力弥漫,不止是真跡而且还是精品中的精品。”更加可贵的是,此诗按照南怀瑾的风格,将第二首中的“新”、“旧”二字颠倒,读来别有一番味道。而胥兄所藏那幅南先生墨宝内容为龚自珍《夜坐其二》,南怀瑾将末句:“美人如玉剑如虹”改为“丹心贯日气如虹”则更妙。

这幅作品上款人邓英淘先生今年60岁,系已故党内理论家邓力群之子,现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邓英淘和南怀瑾的交往始于1998年,我在2006年2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曾读过一篇通讯,记述了他们那段时间的交往:

1998年,邓英淘将自己关于南水北调的一个初步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在一家内部刊物上发表。同为计划发起人的王小强博士将文章带给了居住在香港的南怀谨先生。南先生一看标题《再造一个中国》,先笑了。这些个小朋友又在吹牛。随手就把文章放在一边。过了几天,王小强问,您看了那篇东西了吗?没看。王小强就简单介绍了文章的观点。南先生坐不住了,回到家马上打开文章,看后拍案叫绝。连连说,势在必行!非做不可!

他马上把王小强找来,说,此事非干不可,我知道你们没有钱,我愿意个人先出一部分钱,作为活动经费。

过了三个星期,邓英淘也来到香港,和王小强一道去见南先生。他们的话题只有一个——南水北调。

王小强说:“目前看来,对于以自流的方式,每年调雅鲁藏布江及藏南诸河近2000亿立方米的水入黄河,争议最大。这确实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南先生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的很多事情,靠打笔墨官司,可能永远不会有结论,必须精思和力行。”

他们又谈起了36年前的河南林县人民的壮举——红旗渠。

邓英淘说:“红旗渠的建成应了一句古话;‘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那些人不正是中国的脊梁吗?”

南先生说:“以一县之力,几乎赤手空拳,积十年之功,成千年之业,壮哉,伟矣,善哉!佩服佩服!36年过去了,今天以一国之力,总不至于一百年还干不成一件关乎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千秋大业吧?现在最要紧的是要行动起来,应该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党派出身,关心这件事,思考这件事,抛弃一切狭隘的学术门户之见,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来促成这件事。南水北调非做不可!举世誉之而不计,举世毁之而不顾。”

临别时,南先生语重心长:“英淘、小强啊,我送你们两句话:当时只是寻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

回到北京,他们立刻成立了“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参天”二字源于《中庸》的“参天地之化育”。意思是说,天地有所缺憾,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参与弥补天地的缺憾。随即,他们开始了高强度的专家访谈。

后来,邓英淘等用18天时间将原稿继续充实修正,内容扩充了整整一倍,文汇出版社出版,书名是《再造中国》。在此书的序言部分,南怀谨先生写道:“不要误会这些方案是同于古代治河治水的奏议,其实这些提议都是学者、专家科学性的论证,听者有心,言将无过,真正行动起来,那是靠智、仁、勇具备的大德者来推动,才能完成一代千秋不朽的事功。”

我详细查找对比了相关资料,那次见面的准确时间为1998年12月19日下午四点,地点在香港坚尼地道36B四楼南府。从这件作品的落款看,正是那次见面时写的。从上面的报道可以看出,以当时的气氛和邓英淘的背景,请南怀瑾写两幅字应该不是难事。而从两幅字的内容,尤其是胥兄所藏那幅末句改为“丹心贯日气如虹”,正是契合了当时的氛围。后来,海航董事长、南怀瑾弟子陈峰还曾聘请邓英淘从南怀瑾所撰《论语别裁》中精选出13万字,作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学习资料,足见邓英淘与南怀瑾的关系非常。只是不知这两件难得的墨宝如何流入了肆市。

南怀瑾先生学识渊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功不可没。在华人世界,人们尊称他为“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丹心贯日气如虹”也是对他自己的真实写照。(王宝林

相关链接:

经纶三大教 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先生其人其事

南怀瑾所书内容是古乐府诗《休洗红》:

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

休洗红,洗多红在水。旧(新)红裁作衣,新(旧)红翻作里。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反复君所知。

古诗。“新”、“旧”二字颠倒,颂而思之有味。戊寅(1998年)冬月戏书,邓英淘一笑。(邓英淘,邓力群之子、经济学家)

日前,蒙朴庐胥兄相助,喜得南怀瑾先生墨宝。南怀瑾先生是“学兼儒道释”的台湾文化名人,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武术大师、密宗金刚上师等种种称誉,在港台及世界华人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其墨宝难觅,今得以收藏,自然是喜不自禁。

南怀瑾(1918年——),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1949年春赴台,1985年夏旅居美国。南怀瑾与大陆的接触就始于此时。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不久,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到港拜访南怀瑾先生,请其倡导、推动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与弟子成立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并撰写了《对金温铁路的浅见》一文提交浙江省及温州市负责人。不久,中外合资金温铁道开发公司正式注册登记,联盈公司1286万美元亦分期提前注入。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举行开工典礼,1997年8月8日上午7时零5分全线贯通。在竣工的鞭炮声中,南怀瑾功成身退,将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地方,并赋诗一首:“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