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鹿泉区第二实验小学,树木花草繁盛,令师生大饱眼福。校长王富良独具慧眼,号召大家运用所学知识,以《柳絮》、《梧桐》、《蔷薇》为题,创作春季应时绝句。
二百余首诗作上传到省会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引起诗词专家们的极大兴趣。会刊《柏坡风》“乳莺啼”栏目(去年为该校而首次专设),选登了其中的16首。
《柳 絮》绝句8首
长空飘柳絮,乐趣尽登怀。
四月何来雪,引得赞叹来。(肖小月)
校园风景美,四月雪花飘。
谁在随心舞?漫天柳絮抛。(冯佳林)
柳絮纷纷落,启程去远航。
春来添一景,爱让梦飞翔。(武思羽)
四月寻杨柳,窗含鸟语鸣。
微风思絮落,随即又升空。(张普喧&
-
东环水系,在南环水系天山公园东部向北拐,穿过华丰路以后,再走一段向东拐,然后穿过富路南街,再穿过太行大街,就到了紫苑小区北部。然后在太行大街路东一直向北。在湘江路南边一点点,东环水系穿过太行大街到路西了,然后一直向北入滹沱河。水系两侧 林木葱葱,花草点点,休闲、钓鱼的人们三三两两。
01.太行大街东
02.太行大街东
03.太行大街东
04.太行大街东
05.太行大街路西.湘江路南
06.太行大街路西.湘江路北
在太行大街滹沱河大桥两端,可以看到桥东宽阔的水面和两侧花草丛丛,树木林立,掩映着弯弯曲曲的旅游路,行人、车辆鱼贯而过。在大桥北端右转在路东返回河边,就可以顺旅游路观赏滹沱河的美景了。
07.太行大街滹沱河大桥南端
-
宜安镇牛山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书画底蕴特色的学校,一进学校大门就被浓烈的书画氛围所感染。
“牛山小学”牌匾是乙未年六年级学生王欣雨书写的。
“牛山幼儿园”牌匾是乙未年六年级学生赵方舟书写的
学校前院
学校后院左侧
学校后院右侧
校长贡鹏军(前排左1)他们这次书画展是以传承引岗精神,发扬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他们请裴村老干部原牛山公社引岗渠施工营营长高石群,向师生们介绍引岗渠浩大的工程和当时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生活。
他们请宜安村老干部赵贵全,介绍了他们和社员们一起拉着小拉车,往温塘河渡槽工地送圈脸石、压沿石等艰苦劳动的情形。
副校长杨济民和部分与会者及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才艺。
老教师崔凤亭发言说,他当时在村里任教师,那天他有幸亲自看到缑增福书记等领导拉着小拉车往引岗渠工地送水泥。
乐乡园老年公寓董事长崔志军曾作
-
记得前几年张书亭给我说过,他们想写写引岗渠。我对这项水利工程有些了解,它跨山越水,工程浩大,如果放在今天施工,应该算得上国家级重点工程了。我当时十分支持他们的想法。但好长时间再没听到什么消息,虽然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小聚。谁知三年之后,他居然把这部二十多万字的书稿送给我,让我提提意见或者写点什么。
首先,我被《水从柏坡岭下来》这个书名所吸引。名字起得贴切自然,既点出本书的内容主题,又不是很直白,把他们试图弘扬的西柏坡精神隐喻其中。这是作者对引岗渠工程深刻感悟和提练的结果。这本书写得是真人真事,其中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生活中原有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字朴实,值得一读。
我很欣赏他们的创作态度和选择题材的勇气。三位作者都是儿孙绕膝、六十岁出头的人了
-
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部反映大型引水工程,引岗渠纪实文学作品的问世,是石家庄水利战线的一件大好事,作品值得一读,可喜可贺!
引岗渠是石家庄市水利局管辖的一条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三十多年前,石家庄西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十年九旱,长期遭受干旱缺水的困扰。获鹿(鹿泉)、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为了生存发展,决心改变这一历史现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以获鹿(鹿泉)县委书记缑增福、元氏县委书记周欣和平山县委书记张铄等同志为代表的三县领导班子带领下,“自带工具自带粮,勒紧腰带战引岗”,经千难,历万险,没有物资自己找,没有资金
-
22、莲花营(Lian hua ying)
位于鹿泉市东南部,属平原村,北临永壁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7 公里。全村405 户,1548人,其中男性755人,女性793人;耕地2474 亩,土壤属黄土状洪积冲积潮褐土。
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57年12月建立党支部。
古代这里多泉和水塘,塘中多植莲藕。明初,燕王扫北时军队曾在此驻扎,当时正值莲盛开,军营遂以“ 莲花营”为号。后来移民到此,仍沿袭军营之号,村名定为莲花营。
传说,获鹿县从前叫石邑,属于中山国,石邑东有个村子里,有户老中医,生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给她取名叫莲花
-
21、北降壁(Bei jiang bi(bei)))
位于鹿泉市东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8 公里,东北紧临石家庄市桥西区和外环路,北临永壁村。全村496户,2015人,其中男性967人,女性1048人;耕地 3338 亩,土壤属黄土状洪积冲积潮褐土。
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57年建立党支部。
明代《获鹿县志》记载降壁乡有二,即今北、南两降壁,查其村名来历众说不一,有说系山西洪洞移民带过来的,另一种是根据原来的降璧二字附会出来的传说,传说该村之南曾有天降玉石,故称降璧。因在降石地点之北,所以称为北降璧。以后璧字被写为壁,正式名称为北降壁。